我国有着5000多年的养蚕历史,丝绸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手工产业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蚕丝制品也在不断寻求突破,创造新的产品,不仅在服装领域,还将向医疗大健康、文创科普、国防军工等领域去发展。西南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重庆市蚕丝纤维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夏庆友带领团队正往这些方向去努力,并取得了很多标志性的成果。
重庆市蚕丝纤维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夏庆友
得知国内启动家蚕基因组计划 他放弃日本高薪回国参与研发
夏庆友出生在重庆市永川区三教镇杨柳村,有四个姐姐,童年时光,和姐姐们一起采桑养蚕是他一段难忘而愉快的经历,也为他日后投入蚕学研究提升了浓厚的兴趣。
1981年,夏庆友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西南农业大学(现西南大学)蚕桑系。由于孩童时养蚕的经历,让夏庆友在大学的学习中更显得得心应手,同样,童年养蚕和干农活的经历也让夏庆友更加懂得在广袤的土地上,农民在靠双手辛勤劳作改变命运的同时,对于新技术、新品种的渴求。
大学毕业后,夏庆友被分配到四川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工作。此时,恰逢我国蚕桑育种进入了技术进步的平台期,蚕桑育种将来怎么走?夏庆友深感责任在肩。1991年,夏庆友回到西南农业大学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1997年,夏庆友远渡日本求学,在日本九州大学攻读博士后,同时担任特别研究员。1999年底,正在日本九州大学昆虫遗传资源研究中心工作的夏庆友得知中国已经准备启动家蚕基因组计划,他毅然放弃了日本开出的高薪回国,在国内科研条件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夏庆友和他的团队投入进了一场场世界上最顶尖的蚕学研发。
完成家蚕基因组框架图和精细图 为未来产业发展打下基础
从2003年绘制完成世界上第一张家蚕全基因组框架图开始,夏庆友和团队成员一步一个脚印。2008年,他们通过国际合作完成家蚕基因组精细图谱;2009年完成40个蚕类基因组遗传变异图谱,该成果被誉为100年近现代蚕业科学发展史中由我国科学家做出的杰出贡献,具有重大基础科学价值与产业价值。
“基因组完成后,整个蚕桑业就是完全不一样的新天地,我国蚕桑研究及产业应用由此跨入全新阶段。”夏庆友说,有了框架图和精细图,就相当于有了一张详细的基因位点地图,科研人员只要按图索骥,就可以快速、精准地找出控制某个性状的目标基因,并鉴定、调控它的优异等位变异。
此外,在传统饲育家蚕的基础上,夏庆友和团队不断努力,开发了新型家蚕人工饲料养蚕技术,并开创了现代化、集约化的饲养方式,充分节约了劳动成本和土地资源。他们研发出的全自动化养蚕机,实现了养蚕全流程的自动化,同时借助大数据进行智能决策,真正实现高效低成本饲养家蚕。
夏庆友认为,未来蚕桑业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走向集约化、机械化和智能化。得益于基因组研究的成果,他和团队专注于家蚕免疫抗性、变态发育、丝蛋白高效合成、低成本饲料配方等方面的研究,在十多年的持续创新中,保持了世界一流的科研水平,为产业未来的发展做好了重要的准备。
未来蚕丝不仅能做服装 还可往国防军工等领域拓展
走进位于西南大学蚕学宫的夏庆友劳模创新工作室,可以看到里面摆放有面膜、牙膏、化妆品等,这些都是从蚕丝中提取的功能蛋白等成分制成的产品。
夏庆友劳模创新工作室于2013年底正式成立,由我国蚕桑领域唯一的教育部创新团队构成,现有35人,几乎清一色博士。其中高级职称22人,中级职称7人,博士后5人;多人入选国家级、省部级优秀人才计划。截至目前,该工作室有关原创性的核心技术已经申请获批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在行业内外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作为该创新工作室领衔者的夏庆友说,团队的重要使命就是致力于科研成果的转化,让蚕丝产品走入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
夏庆友说,蚕丝作为一种性能优异的天然蛋白纤维,被誉为“纤维皇后”。蚕丝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元素。成立这个劳模创新工作室就是以振兴产业、弘扬文化为目标,面向我国蚕桑产业领域的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变革升级的迫切需要,开展创新和攻关研究,推进蚕丝在多种民生领域的应用。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在该创新工作室看到,现场还摆放有五颜六色的蚕茧,这可不是色素染色,而是通过对蚕的基因组改造和调控,蚕吐出的本色丝且具有特种功能。这些都是夏庆友和他的团队多年来共同努力的成果。
夏庆友说,随着更多新技术的研发及应用,未来桑蚕业将不再局限于传统丝绸业,而是向生物材料、美容化妆、医疗大健康、文创科普、国防军工等领域拓展,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