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博朋克之后的科幻建筑是什么样的?
来源:科普中国 时间:2020.08.12

利维坦按:

自从柯布西耶(Le Corbusier)运用粗制混凝土或无饰面混凝土构建野兽派建筑后,这类建筑很快取代了学院派,成为了政府或机构的办公场所。又因其成本相对低廉,野兽派在战后欧洲、印度和东欧这样的新兴国家里逐渐流行了起来。很多评论家认为,建筑师们想要的不仅是削减成本:对不少建筑师而言,野兽主义建筑反抗的是资产阶级的享乐与消费。
当然,我们现在回头再看,所谓对抗资本主义的意涵多少有些属于事后追加:几十年过去,那些昔日乌托邦式的建筑,逐渐成为了反乌托邦/赛博朋克作品中的背景。

粗略地浏览一下 tumblr 或 Pinterest 论坛的兴趣推送,你会发现我最近痴迷于科幻作品美学。更具体地说,我一直在想,在过去35年甚至更久时间里流行的设计美学——赛博朋克(Cyberpunk)之后,科幻作品是什么样子的。以下讨论,是我称之为“科幻作品美学”系列的上半部分。

上半部分将着重讨论建筑设计。我虽有一些理论知识,但绝非这方面的专家。于是我联系了几位专业人士,询问他们的看法和经历。某些情况下他们的想法与我相似,甚至可以说是接近。而在另一些情况下,他们所掌握的知识使得他们的结论与我不同。本文的目的并非是要得出结论,而是展开讨论。我希望读者能享受这次阅读之旅,至少觉得这些专家提出的思想和概念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当然我是这么认为的。

虽然赛博朋克这个词的文学渊源来自现代大师的作品,比如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加拿大籍美国科幻小说作家,是科幻文学的创派宗师与代表人物,被称作赛博朋克运动之父)、鲁迪·卢克(Rudy Rucker,美国数学家兼科幻小说作家,赛博朋克先驱之一)、布鲁斯·斯特林(Bruce Sterling,美国科幻小说作家)和帕特·卡蒂甘(Pat Cadigan,美国科幻小说家),但提到赛博朋克风格时,总是会想到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的电影《银翼杀手》(Blade Runner,1982)。

电影中展现的视效画面——无边黑暗、阴雨连绵、城市景观——在某种程度上是黑白电影的重现,但加上了大量的霓虹元素和多元文化的街头生活。到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漫画——尤其是颇受欢迎的《阿基拉》(Akira)和《攻壳机动队》(Ghost in the Shell),让赛博朋克风格风靡全球。

当然,赛博朋克风格是时代的产物。叛逆的青年文化(朋克,punk)加上先进的技术(如个人电脑、随身听)、资本主义的膨胀(比如华尔街箴言“贪婪是个好东西”)以及人们对军工联合体挥之不去的疑虑,使得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一个非常愤世嫉俗的时期,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视觉呈现。

赛博朋克风格在科幻作品中持续了30多年,和之前标志性风格的持续时间并无不同。任何一个《神秘科学影院3000》(Mystery Science Theater 3000)的影迷都可以告诉你,《巴克·罗杰斯》(Buck Rodgers)和《飞侠哥顿》(Flash Gordon)中色彩鲜艳、军装风格的制服,以及闪闪发亮的金属连体服是赛博朋克之前科幻作品辉煌30年间的鲜明特征。原子时代和太空时代带来了一个干净、清新和明亮的未来图景。

1968年,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以一部《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震撼了科幻界。电影中的现代造型保留了大部分太空时代干净的风格,同时结合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现实情况(电影上映一年后美国把人类送上了月球)。

不到十年,《星球大战》(Star Wars)重塑了科幻界,一大批模仿作品蜂拥而上,但《星球大战》所设定的宇宙更基于科学奇幻(还有借鉴了西部和武士电影),而非硬科幻。因此,尽管《星球大战》在科幻作品历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不确定从视觉角度来看,它是否和赛博朋克有着相同的文化影响。

但现在,距我们第一次“观看”赛博朋克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我们现在有什么呢?在现代(2000年及以后)科幻作品中,是否有一种统一的视觉概念?我注意到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有一些主题反复出现,它们也许并不仅限于科幻作品,——同样的,赛博朋克美学也不仅限于科幻作品【参考《黑雨》(Black Rain)】——而我已见过这些主题反复出现。

我称之为“硬混凝土”风格(Hard Concrete)。

正如赛博朋克和之前原子时代和太空时代的特征相联系,“硬混凝土”风格也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如果说赛博朋克是公司作为神秘的庞然大物在视觉上的呈现,那么在“硬混凝土”的世界里,公司和政府被设定为野蛮和冷漠的形象,它们光鲜靓丽的外表被打碎,不再费心思去隐藏其控制欲强,粗暴或者恶毒的特征。

作家兼历史学家詹姆斯·格雷克(James Gleick)在著书《时光旅行》(Time Travel,第305页)中写到这一影响了科幻作品的设计美学演变:

“未来主义的美学也变了,但无人发表此类宣言——从造型巨大、风格大胆、多用三原色和金属光泽的物品,到阴暗潮湿、残垣废墟的背景设定。”

这也许和我的观点并不完全一致,但它确实说明了格雷克和我都观察到了某种美学演变,且它们存在相似之处。请看例子:

丽莎·乔伊(Lisa Joy,电视剧《西部世界》制作人兼编剧)和乔纳森·诺兰(Jonathan Nolan,电视剧《西部世界》总导演)改编了迈克尔·克莱顿(Michael Crichton)执导的电影《西部世界》,他们共同在电视剧《西部世界》(Westworld)中构建了一个未来,下图是制造机器人接待员的地下实验室。

《西部世界》(2016年)

歌手及演员加奈儿·梦奈(Janelle Monae)为最新专辑而制作的影片《秽乱科技》(Dirty Computer):

《秽乱科技》(Dirty Computer)——加奈儿·梦奈(Janelle Monae)2018


相关推荐

AI通过键盘窃取密码,人类还有秘密可言吗?

挑战复杂路况,载人月球车如何练就“十八般武艺”?

室温超导火“出圈”,究竟是真是假

您当前所在位置:科普文化重庆云 >

赛博朋克之后的科幻建筑是什么样的?

来源:科普中国 时间:2020.08.12

利维坦按:

自从柯布西耶(Le Corbusier)运用粗制混凝土或无饰面混凝土构建野兽派建筑后,这类建筑很快取代了学院派,成为了政府或机构的办公场所。又因其成本相对低廉,野兽派在战后欧洲、印度和东欧这样的新兴国家里逐渐流行了起来。很多评论家认为,建筑师们想要的不仅是削减成本:对不少建筑师而言,野兽主义建筑反抗的是资产阶级的享乐与消费。
当然,我们现在回头再看,所谓对抗资本主义的意涵多少有些属于事后追加:几十年过去,那些昔日乌托邦式的建筑,逐渐成为了反乌托邦/赛博朋克作品中的背景。

粗略地浏览一下 tumblr 或 Pinterest 论坛的兴趣推送,你会发现我最近痴迷于科幻作品美学。更具体地说,我一直在想,在过去35年甚至更久时间里流行的设计美学——赛博朋克(Cyberpunk)之后,科幻作品是什么样子的。以下讨论,是我称之为“科幻作品美学”系列的上半部分。

上半部分将着重讨论建筑设计。我虽有一些理论知识,但绝非这方面的专家。于是我联系了几位专业人士,询问他们的看法和经历。某些情况下他们的想法与我相似,甚至可以说是接近。而在另一些情况下,他们所掌握的知识使得他们的结论与我不同。本文的目的并非是要得出结论,而是展开讨论。我希望读者能享受这次阅读之旅,至少觉得这些专家提出的思想和概念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当然我是这么认为的。

虽然赛博朋克这个词的文学渊源来自现代大师的作品,比如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加拿大籍美国科幻小说作家,是科幻文学的创派宗师与代表人物,被称作赛博朋克运动之父)、鲁迪·卢克(Rudy Rucker,美国数学家兼科幻小说作家,赛博朋克先驱之一)、布鲁斯·斯特林(Bruce Sterling,美国科幻小说作家)和帕特·卡蒂甘(Pat Cadigan,美国科幻小说家),但提到赛博朋克风格时,总是会想到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的电影《银翼杀手》(Blade Runner,1982)。

电影中展现的视效画面——无边黑暗、阴雨连绵、城市景观——在某种程度上是黑白电影的重现,但加上了大量的霓虹元素和多元文化的街头生活。到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漫画——尤其是颇受欢迎的《阿基拉》(Akira)和《攻壳机动队》(Ghost in the Shell),让赛博朋克风格风靡全球。

当然,赛博朋克风格是时代的产物。叛逆的青年文化(朋克,punk)加上先进的技术(如个人电脑、随身听)、资本主义的膨胀(比如华尔街箴言“贪婪是个好东西”)以及人们对军工联合体挥之不去的疑虑,使得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一个非常愤世嫉俗的时期,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视觉呈现。

赛博朋克风格在科幻作品中持续了30多年,和之前标志性风格的持续时间并无不同。任何一个《神秘科学影院3000》(Mystery Science Theater 3000)的影迷都可以告诉你,《巴克·罗杰斯》(Buck Rodgers)和《飞侠哥顿》(Flash Gordon)中色彩鲜艳、军装风格的制服,以及闪闪发亮的金属连体服是赛博朋克之前科幻作品辉煌30年间的鲜明特征。原子时代和太空时代带来了一个干净、清新和明亮的未来图景。

1968年,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以一部《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震撼了科幻界。电影中的现代造型保留了大部分太空时代干净的风格,同时结合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现实情况(电影上映一年后美国把人类送上了月球)。

不到十年,《星球大战》(Star Wars)重塑了科幻界,一大批模仿作品蜂拥而上,但《星球大战》所设定的宇宙更基于科学奇幻(还有借鉴了西部和武士电影),而非硬科幻。因此,尽管《星球大战》在科幻作品历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不确定从视觉角度来看,它是否和赛博朋克有着相同的文化影响。

但现在,距我们第一次“观看”赛博朋克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我们现在有什么呢?在现代(2000年及以后)科幻作品中,是否有一种统一的视觉概念?我注意到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有一些主题反复出现,它们也许并不仅限于科幻作品,——同样的,赛博朋克美学也不仅限于科幻作品【参考《黑雨》(Black Rain)】——而我已见过这些主题反复出现。

我称之为“硬混凝土”风格(Hard Concrete)。

正如赛博朋克和之前原子时代和太空时代的特征相联系,“硬混凝土”风格也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如果说赛博朋克是公司作为神秘的庞然大物在视觉上的呈现,那么在“硬混凝土”的世界里,公司和政府被设定为野蛮和冷漠的形象,它们光鲜靓丽的外表被打碎,不再费心思去隐藏其控制欲强,粗暴或者恶毒的特征。

作家兼历史学家詹姆斯·格雷克(James Gleick)在著书《时光旅行》(Time Travel,第305页)中写到这一影响了科幻作品的设计美学演变:

“未来主义的美学也变了,但无人发表此类宣言——从造型巨大、风格大胆、多用三原色和金属光泽的物品,到阴暗潮湿、残垣废墟的背景设定。”

这也许和我的观点并不完全一致,但它确实说明了格雷克和我都观察到了某种美学演变,且它们存在相似之处。请看例子:

丽莎·乔伊(Lisa Joy,电视剧《西部世界》制作人兼编剧)和乔纳森·诺兰(Jonathan Nolan,电视剧《西部世界》总导演)改编了迈克尔·克莱顿(Michael Crichton)执导的电影《西部世界》,他们共同在电视剧《西部世界》(Westworld)中构建了一个未来,下图是制造机器人接待员的地下实验室。

《西部世界》(2016年)

歌手及演员加奈儿·梦奈(Janelle Monae)为最新专辑而制作的影片《秽乱科技》(Dirty Computer):

《秽乱科技》(Dirty Computer)——加奈儿·梦奈(Janelle Monae)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