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就像一个隐形的嗜血杀手,潜伏在人们身边,让人防不胜防。研究发现,猝死的人中有超过80%是心源性的,比如急性心肌梗死。而我们的心脏,在日常生活的某些时刻会更为脆弱,更容易发生猝死,尤其是在下面的十个“魔鬼时刻”。
暴饮暴食
一项研究发现,每13例发生心肌梗死的患者中就有1位在发病前曾经暴饮暴食,而且在暴饮暴食后的两个小时内,心肌梗死风险更高。
具体原因是如果吃得太多,为了消化食物,血液会向胃肠转移,供应心脏的血液也就相对减少,从而加重心肌缺血;如果吃得过于油腻,摄入脂肪太多,血液中的脂肪含量也会迅速升高,从而减慢血液流动速度,容易形成血栓,引发心肌梗死。此外,过量饮酒会引起大脑兴奋、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也可诱发心律失常。
建议
每餐七分饱,清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类,尽量远离高油脂、高能量、低营养的食物。老年人的消化吸收能力下降,可以采取少吃多餐的方式。例如,在早、午餐之间,或者午、晚餐之间加一些水果、奶制品或者豆制品等。另外,冠心病患者和中老年人要忌酒。
用力排便
当用力排便时,会引起腹压、血压升高,同时心率也会加快,这时候会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从而发生心肌急性缺血,甚至可引发心肌梗死。而且血管压力增大、血流速度加快,容易把血管壁上的斑块冲刷下来,这些斑块会堵塞血管,引发急性心梗甚至猝死。
建议
每天尽量在同一时间排便,排便时不要过于用力。大便不顺畅时,可用开塞露等辅助排便,平时也要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果蔬和粗粮。
洗澡
洗澡时全身血管扩张,长时间待在密闭缺氧的环境里,容易引起大脑和心脏缺血。饭后不要马上洗澡。刚吃完饭,大量血液聚集在胃部,其他器官处于相对缺血状态。另外,饥饿的时候也不要洗澡,血糖过低也容易发生晕厥等意外。
建议
不要在餐后或饥饿的情况下洗澡,洗澡水温应与体温相当,时间不宜过长,10~20分钟就可以,年纪较大或者行动不便的人最好在他人帮助下进行。
剧烈运动
当你在运动时,觉得心跳非常快,呼吸比较困难,开口说话也很困难,这时候,就属于剧烈运动了。剧烈运动会迫使心脏加倍工作,心脏强烈收缩舒张,造成血压突然升高,心率过快,心肌缺氧,甚至诱发心肌梗死。
建议
做好热身运动,最好进行快走、慢跑等较温和的有氧运动,老年人和心脏不好者避免参加竞技性运动。若运动中出现胸闷、气短等不适,应立即坐下休息。
过度悲伤
我们的心脏节律受到植物神经的支配,其中,交感神经兴奋会使心率加快,心脏血管收缩,血压上升。当悲伤情绪无法排解时,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分泌出大量激素,使心跳加速、动脉收缩,心肌供血减少,继而引起如胸痛、气短和休克等症状。
建议
心态平和,遇事不要急躁,保持情绪稳定乐观。如果遇到悲伤的事情,注意好好休息,调整心理状态。关注有无心脏不适的症状,如有胸闷、心悸等,及时就医。
压力过大
连续加班、长期压力过大,交感神经系统会长期处于兴奋状态,导致心脏负担过大,可能引发心脏病。
建议
及时休息,劳逸结合,避免连续熬夜加班,学会释放压力和放松身心。
情绪激动
看电视、打牌、下棋时常长久坐不动,若情绪突然激动,血压会一路飙升,心率增快,容易诱发心肌缺血。
建议
大家看电视、打牌、下棋时间不要过长,适当起来活动一下,避免长时间久坐不动和情绪激动。
早上起床
在夜晚睡眠时,人体各个系统处于半休眠的状态,而早晨清醒后,身体的各个器官还没有完全苏醒,这时候猛地起床,可能对心脏、关节造成突然的负担,特别是高血压患者容易出现呼吸、心跳加快,血流加速,血压骤然上升,这时,对心血管的考验比较大,容易出现心脏事件。
建议
老年人醒来后,可以躺十几秒钟,在床上伸伸懒腰,舒展一下四肢关节,躺在床上休息一下再缓慢坐起,然后过十几秒再起身下床。
鼾睡
“打呼噜”可能是睡眠呼吸暂停的一个表现,这个疾病在睡眠过程中反复出现呼吸暂停,可导致夜间急性心肌缺血,严重时还会诱发急性心梗。
建议
睡觉打呼噜严重的人应该到呼吸内科就诊,进行多导睡眠监测检查,确定是否为睡眠呼吸暂停,并进行相应的治疗,排除风险。
气温骤变
人体对温度变化会进行调节,但突然的气温变化会对人体调节系统产生一定压力。比如,当气温骤降时,人体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心脏需要更用力地泵血,这会为一部分人带来健康隐患。一项研究发现,在众多的天气参数中,寒冷、风大和日照时间缩短会增加心肌梗死的风险,其中,气温对心肌梗死的影响最为明显。
一般来说,每年11月到来年3月是猝死的高峰期。夏季贪恋空调,室内外温差较大时,也容易引发心脏病。
建议
冬天外出应做好保暖,夏季空调不要调得过低,尽量减少血压的波动。
预防心血管事件不仅关系到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还关系到每一个人。只有把健康的生活习惯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去,才能远离猝死。
猝死,就像一个隐形的嗜血杀手,潜伏在人们身边,让人防不胜防。研究发现,猝死的人中有超过80%是心源性的,比如急性心肌梗死。而我们的心脏,在日常生活的某些时刻会更为脆弱,更容易发生猝死,尤其是在下面的十个“魔鬼时刻”。
暴饮暴食
一项研究发现,每13例发生心肌梗死的患者中就有1位在发病前曾经暴饮暴食,而且在暴饮暴食后的两个小时内,心肌梗死风险更高。
具体原因是如果吃得太多,为了消化食物,血液会向胃肠转移,供应心脏的血液也就相对减少,从而加重心肌缺血;如果吃得过于油腻,摄入脂肪太多,血液中的脂肪含量也会迅速升高,从而减慢血液流动速度,容易形成血栓,引发心肌梗死。此外,过量饮酒会引起大脑兴奋、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也可诱发心律失常。
建议
每餐七分饱,清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类,尽量远离高油脂、高能量、低营养的食物。老年人的消化吸收能力下降,可以采取少吃多餐的方式。例如,在早、午餐之间,或者午、晚餐之间加一些水果、奶制品或者豆制品等。另外,冠心病患者和中老年人要忌酒。
用力排便
当用力排便时,会引起腹压、血压升高,同时心率也会加快,这时候会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从而发生心肌急性缺血,甚至可引发心肌梗死。而且血管压力增大、血流速度加快,容易把血管壁上的斑块冲刷下来,这些斑块会堵塞血管,引发急性心梗甚至猝死。
建议
每天尽量在同一时间排便,排便时不要过于用力。大便不顺畅时,可用开塞露等辅助排便,平时也要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果蔬和粗粮。
洗澡
洗澡时全身血管扩张,长时间待在密闭缺氧的环境里,容易引起大脑和心脏缺血。饭后不要马上洗澡。刚吃完饭,大量血液聚集在胃部,其他器官处于相对缺血状态。另外,饥饿的时候也不要洗澡,血糖过低也容易发生晕厥等意外。
建议
不要在餐后或饥饿的情况下洗澡,洗澡水温应与体温相当,时间不宜过长,10~20分钟就可以,年纪较大或者行动不便的人最好在他人帮助下进行。
剧烈运动
当你在运动时,觉得心跳非常快,呼吸比较困难,开口说话也很困难,这时候,就属于剧烈运动了。剧烈运动会迫使心脏加倍工作,心脏强烈收缩舒张,造成血压突然升高,心率过快,心肌缺氧,甚至诱发心肌梗死。
建议
做好热身运动,最好进行快走、慢跑等较温和的有氧运动,老年人和心脏不好者避免参加竞技性运动。若运动中出现胸闷、气短等不适,应立即坐下休息。
过度悲伤
我们的心脏节律受到植物神经的支配,其中,交感神经兴奋会使心率加快,心脏血管收缩,血压上升。当悲伤情绪无法排解时,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分泌出大量激素,使心跳加速、动脉收缩,心肌供血减少,继而引起如胸痛、气短和休克等症状。
建议
心态平和,遇事不要急躁,保持情绪稳定乐观。如果遇到悲伤的事情,注意好好休息,调整心理状态。关注有无心脏不适的症状,如有胸闷、心悸等,及时就医。
压力过大
连续加班、长期压力过大,交感神经系统会长期处于兴奋状态,导致心脏负担过大,可能引发心脏病。
建议
及时休息,劳逸结合,避免连续熬夜加班,学会释放压力和放松身心。
情绪激动
看电视、打牌、下棋时常长久坐不动,若情绪突然激动,血压会一路飙升,心率增快,容易诱发心肌缺血。
建议
大家看电视、打牌、下棋时间不要过长,适当起来活动一下,避免长时间久坐不动和情绪激动。
早上起床
在夜晚睡眠时,人体各个系统处于半休眠的状态,而早晨清醒后,身体的各个器官还没有完全苏醒,这时候猛地起床,可能对心脏、关节造成突然的负担,特别是高血压患者容易出现呼吸、心跳加快,血流加速,血压骤然上升,这时,对心血管的考验比较大,容易出现心脏事件。
建议
老年人醒来后,可以躺十几秒钟,在床上伸伸懒腰,舒展一下四肢关节,躺在床上休息一下再缓慢坐起,然后过十几秒再起身下床。
鼾睡
“打呼噜”可能是睡眠呼吸暂停的一个表现,这个疾病在睡眠过程中反复出现呼吸暂停,可导致夜间急性心肌缺血,严重时还会诱发急性心梗。
建议
睡觉打呼噜严重的人应该到呼吸内科就诊,进行多导睡眠监测检查,确定是否为睡眠呼吸暂停,并进行相应的治疗,排除风险。
气温骤变
人体对温度变化会进行调节,但突然的气温变化会对人体调节系统产生一定压力。比如,当气温骤降时,人体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心脏需要更用力地泵血,这会为一部分人带来健康隐患。一项研究发现,在众多的天气参数中,寒冷、风大和日照时间缩短会增加心肌梗死的风险,其中,气温对心肌梗死的影响最为明显。
一般来说,每年11月到来年3月是猝死的高峰期。夏季贪恋空调,室内外温差较大时,也容易引发心脏病。
建议
冬天外出应做好保暖,夏季空调不要调得过低,尽量减少血压的波动。
预防心血管事件不仅关系到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还关系到每一个人。只有把健康的生活习惯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去,才能远离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