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生活压力增大,该如何保持身心健康?
来源:科普中国 时间:2020.07.17

前段时间,机缘凑巧吧,受邀接连参加了多个关涉科普、科幻和科学教育的研讨会,插空又为2019年中国创新方法大赛总决赛电视擂台赛做了些点评工作。在各种各样的场合,高频度地听到诸如想象力、创造力和创新思维这样的词汇。回到书斋,开卷目力所及,竟然也多有“相遇”。

如果说,我们现在生活着的世界,是既往人们曾经幻想的世界,那么,岂不是还可以说,那也是想象力与创造力所造就的世界?

幻想是思维的翅膀,科学才使人真正飞翔。有人把创造力定义为“形成有一定价值的原创想法的过程”,而认知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与创造力有关的学术研究。

我注意到,尽管“心理学到底是不是科学”这一问题长期以来颇有争议,但却有不少心理学家,大牌如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和卡尔·荣格,十分关注科学。“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也曾论及如何将“心智科学”应用于教育,认为教师倘若弄清楚心智是如何运作的,那一定有助于教学工作。

1950年,美国心理学会宣告成立,乔·P.吉尔福特在主席致辞中呼吁心理学家致力于创造力研究。他强调,创造力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但对它的研究和探索远未达到应有的水平。这被视为一个探讨创造力科学的良好开端。

在吉尔伯特看来,创造力是人类智力的关键部分,其智力结构模型的操作维度(或思维过程)之一是发散性思维分析——对没有明显答案的问题的反应,如给3分钟时间来回答一个问题:如果我们不需要睡眠,将会怎样?

我们不只是生活在真实中,我们也可以回到过去,或展望未来,或神游幻境,并想象出那些我们明知其不真实,也永远不会实现的各种可能性。据此美国心理学家蒂娜·斯科尼克·韦斯伯格提出了一种认知机制——假设-推定(what-if)机制。对于我们想象得出的每一种可能性,我们用假设-推定机制来构造一个场景。如果这种可能性是真实的,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然后我们回到现实中来,利用想象场景得到的信息来检验这种可能性。

这种机制发挥着从那些虚构世界里获取对现实世界有用的信息的功能,同时也扩展了我们的实际知识、情感体验和社会知识。韦斯伯格指出,假设-推定机制对于孩子十分重要。这种基本的想象力技能,即让我们能够暂时跳出现实去发挥各种可能性的能力,是孩子了解世界的主要工具之一。

这实际上也就是所谓的“可能性思维”。可能性思维被看作是创造力的核心,是促进了从现实性到可能性转变的原动力。在其最朴素的定义里,可能性思维只涉及对“如果……如何……”问题的多种回答途径,然后逐渐从“已知”扩展到“可能”,从“这是什么?这能做什么?”扩展到“我们能利用这个东西来做什么”。

曾记否,1999年语文高考的作文题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前不久举行的第六届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则出了这样一道作文题:人类在未来的某一天,突然决定全面销毁武器、停止战争,共同建立全球新的、真正的和平,请你设想一下其中的原因与可能发生的故事。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C.考夫曼在谈及创造力时,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

认可创造力价值的人们会指出,它的作用表现在发明、文化、进步等体现人类文明的绝大部分事物中。然而,倘若创造力真的如此至关重要,却又为何在大部分教育和业务测评中缺失?

如果我们希望学生有创造力,为什么在英国标准成绩考试和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却未见其踪影?为什么除了几个屈指可数的特例外,很少有大学的录取委员会考虑申请者的创造力?假如我们希望员工有创造力,那么在人员的筛选程序中,又缘何不在测评能力、人格、兴趣、诚实的同时,引入对创造力的测评呢?

这些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相关推荐

【智惠农民】我国做了哪些工作来提高化肥利用率?

月球背面比正面坑更多,是因为帮地球挡了陨石撞击?这个假说根本无依据

“脑龄”是如何计算的?

您当前所在位置:科普文化重庆云 >

工作生活压力增大,该如何保持身心健康?

来源:科普中国 时间:2020.07.17

前段时间,机缘凑巧吧,受邀接连参加了多个关涉科普、科幻和科学教育的研讨会,插空又为2019年中国创新方法大赛总决赛电视擂台赛做了些点评工作。在各种各样的场合,高频度地听到诸如想象力、创造力和创新思维这样的词汇。回到书斋,开卷目力所及,竟然也多有“相遇”。

如果说,我们现在生活着的世界,是既往人们曾经幻想的世界,那么,岂不是还可以说,那也是想象力与创造力所造就的世界?

幻想是思维的翅膀,科学才使人真正飞翔。有人把创造力定义为“形成有一定价值的原创想法的过程”,而认知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与创造力有关的学术研究。

我注意到,尽管“心理学到底是不是科学”这一问题长期以来颇有争议,但却有不少心理学家,大牌如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和卡尔·荣格,十分关注科学。“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也曾论及如何将“心智科学”应用于教育,认为教师倘若弄清楚心智是如何运作的,那一定有助于教学工作。

1950年,美国心理学会宣告成立,乔·P.吉尔福特在主席致辞中呼吁心理学家致力于创造力研究。他强调,创造力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但对它的研究和探索远未达到应有的水平。这被视为一个探讨创造力科学的良好开端。

在吉尔伯特看来,创造力是人类智力的关键部分,其智力结构模型的操作维度(或思维过程)之一是发散性思维分析——对没有明显答案的问题的反应,如给3分钟时间来回答一个问题:如果我们不需要睡眠,将会怎样?

我们不只是生活在真实中,我们也可以回到过去,或展望未来,或神游幻境,并想象出那些我们明知其不真实,也永远不会实现的各种可能性。据此美国心理学家蒂娜·斯科尼克·韦斯伯格提出了一种认知机制——假设-推定(what-if)机制。对于我们想象得出的每一种可能性,我们用假设-推定机制来构造一个场景。如果这种可能性是真实的,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然后我们回到现实中来,利用想象场景得到的信息来检验这种可能性。

这种机制发挥着从那些虚构世界里获取对现实世界有用的信息的功能,同时也扩展了我们的实际知识、情感体验和社会知识。韦斯伯格指出,假设-推定机制对于孩子十分重要。这种基本的想象力技能,即让我们能够暂时跳出现实去发挥各种可能性的能力,是孩子了解世界的主要工具之一。

这实际上也就是所谓的“可能性思维”。可能性思维被看作是创造力的核心,是促进了从现实性到可能性转变的原动力。在其最朴素的定义里,可能性思维只涉及对“如果……如何……”问题的多种回答途径,然后逐渐从“已知”扩展到“可能”,从“这是什么?这能做什么?”扩展到“我们能利用这个东西来做什么”。

曾记否,1999年语文高考的作文题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前不久举行的第六届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则出了这样一道作文题:人类在未来的某一天,突然决定全面销毁武器、停止战争,共同建立全球新的、真正的和平,请你设想一下其中的原因与可能发生的故事。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C.考夫曼在谈及创造力时,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

认可创造力价值的人们会指出,它的作用表现在发明、文化、进步等体现人类文明的绝大部分事物中。然而,倘若创造力真的如此至关重要,却又为何在大部分教育和业务测评中缺失?

如果我们希望学生有创造力,为什么在英国标准成绩考试和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却未见其踪影?为什么除了几个屈指可数的特例外,很少有大学的录取委员会考虑申请者的创造力?假如我们希望员工有创造力,那么在人员的筛选程序中,又缘何不在测评能力、人格、兴趣、诚实的同时,引入对创造力的测评呢?

这些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