驶向深蓝,探索未知——蛟龙号主驾驶员叶聪
来源:科普中国 时间:2019.06.13

人类探索太空的脚步越走越远,可是目前却还是很难抵达地球上最深邃的地方。全世界近500人进入过太空,12人登上过月球。而潜入7000米以下深海的人,只有11个,其中有8人来自中国,叶聪是其中的1/8,他是中国最早深潜至7000米深海的团队成员之一。


勇闯海底7000米


成为资历最深的年轻驾驶员



深海并不似我们形象中那般静谧美好,越往深处下潜,周围环境越是漆黑一片,阳光的穿透力逐渐减弱。在下潜到200米的深海时,周围已经是一片漆黑。面对未知多变的深海,每一次的下潜都是在和生命和地球上最大的水体挑战。叶聪在“深海日志”中总是将下潜描绘的云淡风轻,但其实这个过程凶险万分,再充分的准备都难以避免突如其来的紧急状况。



50米下潜时,“蛟龙号”在离开母船后遭遇通讯故障,与母船“失联”,在茫茫大海中等待了两个多小时才恢复通讯;3000米下潜时,潜水器遇到了绝缘故障;5000米下潜时,机械臂突然断裂而泄漏的油污让潜水器成了“眼大却无神”;终于下潜到7062米的海底时,大量沉积物覆盖住采样篮而让“蛟龙号”难以作业……靠着过硬的技能和冷静的心理,叶聪成功的驾驶着“蛟龙号”度过一次又一次的险情,为中国潜航事业积累了珍贵的一手资料。“放弃下潜意味着没有收获,继续下潜又有危险。”叶聪说,“作为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台大深度载人潜水器,各项性能指标都需要进行大量的海上试验来验证和改进。而试验背后的风险是显而易见的。首席潜航员要对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化很快作出判断,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每次下潜基本上就会在水下作业10小时左右,在无声的世界里,有些无聊也有些压抑。不过凭借“蛟龙号”,他们已经借助机械抓手抓取了大量的海底生物和海水样品。每次返航,打开舱门的一瞬间,叶聪首先会大大的吸了一口气,就像鲸鱼出水一样,只有潜水器回到母船,他才能感受到“脚踏实地”的感觉。


从50米到100米,再从100米到3000米、5000米、7000米……2009年到2012年的4年里,“蛟龙号”先后完成了51次下潜(包括1次无人)任务,而作为主驾驶的叶聪“入海”一共38次,被同事戏谑的称为深海“的哥”。


他成就了“蛟龙”


“蛟龙”也成就了他



深海潜水器的驾驶员并非是叶聪的“专职”工作。他和同事设计制造出深海潜水器之前,中国没有这样的职业。而在严格意义上讲,叶聪其实是一名潜水器设计师。2001年,叶聪从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业专业毕业,进入702所,很快就遇上“蛟龙号”立项并启动研制。他认为自己是“这个时代的幸运儿”,仅仅一年过后的2002年,他的能力得到认可,被任命为主任设计师,负责潜水器的总设计。



“蛟龙号”最年轻的主任设计师、试航员和首席潜航员是叶聪的三重身份。在接受中国文明网视频采访时,叶聪表示,对他而言,试航员是比较有挑战性的,因为在参加“蛟龙号”项目的前5年,他都是在做潜水器的总布置工作,这是一个设计工作,都是画图、写报告,然后在纸面上“演练”。而试航员的工作,就像造一辆汽车,它是一个新的车型,要把它的各项性能都测试出来,它能跑多快?它拐弯需要多久?多大的距离?而试航是试验性的,挑战比较多一些。


蛟龙号机械手采集附着在烟囱体上的海葵。

图片来源:中国海洋在线

海底黑烟囱。


图片来源:中国海洋在线

部分烟囱及硫化物样品

图片来源:中国海洋在线


1979年出生的叶聪,与改革开放共同成长。他自称“理工男、装备迷”,兵器、船舰可能是理工男都心之神往的研究方向,叶聪也不例外,而“蛟龙号”让叶聪最终圆梦。2003年,叶聪被任命为总布置主任设计师,负责所有潜水器设备的功能、指标、接口的协调和配置。总布置是潜水器设计的关键部分,是整个潜水器设计的主线。作为新成长起来的深潜探测人,叶聪和其他年轻设计师挑起了大梁。“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曾经说过,深海载人潜水器的设计当时在国际上没有现成标准和规范,相关资料难得一见,相关的专业人才也严重“断档”,叶聪作为临危受命的挑大梁的年轻人之一,从最初的草图到完工图,几年下来,叶聪已经修改了几百遍。每一个部件他们都要算得很清楚,有时候都要一厘米一厘米地去计算,操作时间都要精确到秒。



除此之外,叶聪还参与了总布置以外的潜水器结构、推进、观通、水声、水面支持等部分的设计和协调工作,相继担任载人潜水器的质量师和建造师,他在项目总体策划、加工建造和监督等方面的表现也非常突出,为中国载人潜水器研制工作立下了汗马功劳。



千里马被重用,必然少不了伯乐的慧眼识珠。702所能在关键时刻,大胆启用年轻骨干的魄力也是“蛟龙号”成功的关键之一。另外,项目所有的人都在帮助像叶聪这样的年轻人成长。702所所长翁震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说过,在参与“蛟龙号”项目时,徐芑南已经70多岁,但仍亲自指导年轻人。702所水下工程开发研究室主任、副总设计师胡震经常与年轻人一起讨论,传授本领。所以说,天时地利人和才是成大事的关键所在。


深海领域

中国要做领航者


搭乘“蛟龙号”,叶聪在7000多米深的深海航行了1公里,看到东倒西歪的石头,还有地震的痕迹,颇有些荒凉,可他未曾涉足的海域却很可能是另外一番模样。深海是另一个宇宙,探测生命的起源,在深海,千奇百态的生命形态,或许有助于解答人类的起源,也可用于探测未知星球上是否存在生命体的衡量标准。海洋占地球面积的2/3,其中又有4/5是深海,所以人类搭乘着潜水器实地考察的几千平方公里的面积,看似很多,但与浩瀚的海洋相比,只能算是千万分之几。这就好比在太空中外星人看到了人的一根汗毛,如果它们仅凭借着一根汗毛来描述人的全貌,难度系数不言而喻。


第125潜次采集到的两种海星

图片来源:中国海洋在线


浩瀚的海洋里有数不清的秘密和宝藏等待着人类去发现,而资源禀赋往往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就需要蛟龙号等深潜高技术装备来作业,绘制出一幅深海的藏宝图。


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


载人潜水器是为深海探测人员提供耐受海水压力的舱体,如何操纵潜水器以及机械手在陌生复杂的深海环境中开展探测和生物抓取工作,是潜水器中复杂程度最高的一项工作。叶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很长一段时间,由于缺乏载人深潜技术,中国认知和利用深海的能力,以及对国际深海治理的主导权和话语权都受到了严重影响。叶聪在《将深潜进行到底》的报告中说到,“从最早的无人潜水器到如今的载人潜水器,从小型到大型,从只有一个、两个到如今的群组,40年来,中国深海装备事业经历了飞跃式的发展历程。在蛟龙号之前,中国的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不超过600米,’蛟龙号’把下潜深度从600米推进到了7062米。每一次下潜深度的突破,都展现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能肩负国家重任,本身就是一种荣誉。”


潜龙三号潜水器


从2002年立项,到2012年创造下潜7062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中国仅用了10年就创造了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中国深海探测能在短时间内跻身国际领先水平,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技术和工业制造能力打下的基础。而站在“蛟龙号”的肩膀上,中国的深海探测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正在研发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未来,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将进一步深潜到万米级深海,可以探测“蛟龙号”尚不能覆盖的余下0.2%面积的海洋。“中国深海装备事业正经历飞跃式的发展,我有幸成为参与者、见证者。”叶聪对媒体说,“对于茫茫大海,人类的探索还远远不够。我的下一个目标是驾驶中国自己的万米级全海深载人深潜器到达海洋最深处,让更多人能够了解海洋、认识海洋。”



扩展阅读

海洋的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最深处可达1万多米,最深的水域分布在较窄的海沟中,其中大部分与太平洋岛弧有关,目前已知最深的是马里亚纳海沟。



马里亚纳海沟(Mariana Trench),又称“马里亚纳群岛海沟”,是所知地球上最深的海沟,该海沟地处北太平洋西部海床,靠近关岛的马里亚纳群岛的东方,该海沟为两个板块辐辏俯冲带,太平洋板块在这里俯冲到菲律宾板块(或细分出的马里亚纳板块)之下。



据测量,其最深处达到约11034米,已经超过珠穆朗玛峰的海拔最高处,也就是说即使把整座珠穆朗玛峰放入马里亚纳海沟内,也难以填平。2012年3月,美国好莱坞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独自乘坐潜艇“深海挑战者”号,探底马里亚纳海沟。


2017年5月23日,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艇向世界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进发,在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的“挑战者深渊”北坡,“蛟龙”号进行了中国大洋38航次第三航段第一潜。


相关推荐

【智惠农民】为什么海水池塘养殖可能会加剧温室效应?

中国科大实现百兆比特率量子密钥分发

自然界并不天然存在的光:激光

您当前所在位置:科普文化重庆云 >

驶向深蓝,探索未知——蛟龙号主驾驶员叶聪

来源:科普中国 时间:2019.06.13

人类探索太空的脚步越走越远,可是目前却还是很难抵达地球上最深邃的地方。全世界近500人进入过太空,12人登上过月球。而潜入7000米以下深海的人,只有11个,其中有8人来自中国,叶聪是其中的1/8,他是中国最早深潜至7000米深海的团队成员之一。


勇闯海底7000米


成为资历最深的年轻驾驶员



深海并不似我们形象中那般静谧美好,越往深处下潜,周围环境越是漆黑一片,阳光的穿透力逐渐减弱。在下潜到200米的深海时,周围已经是一片漆黑。面对未知多变的深海,每一次的下潜都是在和生命和地球上最大的水体挑战。叶聪在“深海日志”中总是将下潜描绘的云淡风轻,但其实这个过程凶险万分,再充分的准备都难以避免突如其来的紧急状况。



50米下潜时,“蛟龙号”在离开母船后遭遇通讯故障,与母船“失联”,在茫茫大海中等待了两个多小时才恢复通讯;3000米下潜时,潜水器遇到了绝缘故障;5000米下潜时,机械臂突然断裂而泄漏的油污让潜水器成了“眼大却无神”;终于下潜到7062米的海底时,大量沉积物覆盖住采样篮而让“蛟龙号”难以作业……靠着过硬的技能和冷静的心理,叶聪成功的驾驶着“蛟龙号”度过一次又一次的险情,为中国潜航事业积累了珍贵的一手资料。“放弃下潜意味着没有收获,继续下潜又有危险。”叶聪说,“作为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台大深度载人潜水器,各项性能指标都需要进行大量的海上试验来验证和改进。而试验背后的风险是显而易见的。首席潜航员要对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化很快作出判断,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每次下潜基本上就会在水下作业10小时左右,在无声的世界里,有些无聊也有些压抑。不过凭借“蛟龙号”,他们已经借助机械抓手抓取了大量的海底生物和海水样品。每次返航,打开舱门的一瞬间,叶聪首先会大大的吸了一口气,就像鲸鱼出水一样,只有潜水器回到母船,他才能感受到“脚踏实地”的感觉。


从50米到100米,再从100米到3000米、5000米、7000米……2009年到2012年的4年里,“蛟龙号”先后完成了51次下潜(包括1次无人)任务,而作为主驾驶的叶聪“入海”一共38次,被同事戏谑的称为深海“的哥”。


他成就了“蛟龙”


“蛟龙”也成就了他



深海潜水器的驾驶员并非是叶聪的“专职”工作。他和同事设计制造出深海潜水器之前,中国没有这样的职业。而在严格意义上讲,叶聪其实是一名潜水器设计师。2001年,叶聪从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业专业毕业,进入702所,很快就遇上“蛟龙号”立项并启动研制。他认为自己是“这个时代的幸运儿”,仅仅一年过后的2002年,他的能力得到认可,被任命为主任设计师,负责潜水器的总设计。



“蛟龙号”最年轻的主任设计师、试航员和首席潜航员是叶聪的三重身份。在接受中国文明网视频采访时,叶聪表示,对他而言,试航员是比较有挑战性的,因为在参加“蛟龙号”项目的前5年,他都是在做潜水器的总布置工作,这是一个设计工作,都是画图、写报告,然后在纸面上“演练”。而试航员的工作,就像造一辆汽车,它是一个新的车型,要把它的各项性能都测试出来,它能跑多快?它拐弯需要多久?多大的距离?而试航是试验性的,挑战比较多一些。


蛟龙号机械手采集附着在烟囱体上的海葵。

图片来源:中国海洋在线

海底黑烟囱。


图片来源:中国海洋在线

部分烟囱及硫化物样品

图片来源:中国海洋在线


1979年出生的叶聪,与改革开放共同成长。他自称“理工男、装备迷”,兵器、船舰可能是理工男都心之神往的研究方向,叶聪也不例外,而“蛟龙号”让叶聪最终圆梦。2003年,叶聪被任命为总布置主任设计师,负责所有潜水器设备的功能、指标、接口的协调和配置。总布置是潜水器设计的关键部分,是整个潜水器设计的主线。作为新成长起来的深潜探测人,叶聪和其他年轻设计师挑起了大梁。“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曾经说过,深海载人潜水器的设计当时在国际上没有现成标准和规范,相关资料难得一见,相关的专业人才也严重“断档”,叶聪作为临危受命的挑大梁的年轻人之一,从最初的草图到完工图,几年下来,叶聪已经修改了几百遍。每一个部件他们都要算得很清楚,有时候都要一厘米一厘米地去计算,操作时间都要精确到秒。



除此之外,叶聪还参与了总布置以外的潜水器结构、推进、观通、水声、水面支持等部分的设计和协调工作,相继担任载人潜水器的质量师和建造师,他在项目总体策划、加工建造和监督等方面的表现也非常突出,为中国载人潜水器研制工作立下了汗马功劳。



千里马被重用,必然少不了伯乐的慧眼识珠。702所能在关键时刻,大胆启用年轻骨干的魄力也是“蛟龙号”成功的关键之一。另外,项目所有的人都在帮助像叶聪这样的年轻人成长。702所所长翁震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说过,在参与“蛟龙号”项目时,徐芑南已经70多岁,但仍亲自指导年轻人。702所水下工程开发研究室主任、副总设计师胡震经常与年轻人一起讨论,传授本领。所以说,天时地利人和才是成大事的关键所在。


深海领域

中国要做领航者


搭乘“蛟龙号”,叶聪在7000多米深的深海航行了1公里,看到东倒西歪的石头,还有地震的痕迹,颇有些荒凉,可他未曾涉足的海域却很可能是另外一番模样。深海是另一个宇宙,探测生命的起源,在深海,千奇百态的生命形态,或许有助于解答人类的起源,也可用于探测未知星球上是否存在生命体的衡量标准。海洋占地球面积的2/3,其中又有4/5是深海,所以人类搭乘着潜水器实地考察的几千平方公里的面积,看似很多,但与浩瀚的海洋相比,只能算是千万分之几。这就好比在太空中外星人看到了人的一根汗毛,如果它们仅凭借着一根汗毛来描述人的全貌,难度系数不言而喻。


第125潜次采集到的两种海星

图片来源:中国海洋在线


浩瀚的海洋里有数不清的秘密和宝藏等待着人类去发现,而资源禀赋往往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就需要蛟龙号等深潜高技术装备来作业,绘制出一幅深海的藏宝图。


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


载人潜水器是为深海探测人员提供耐受海水压力的舱体,如何操纵潜水器以及机械手在陌生复杂的深海环境中开展探测和生物抓取工作,是潜水器中复杂程度最高的一项工作。叶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很长一段时间,由于缺乏载人深潜技术,中国认知和利用深海的能力,以及对国际深海治理的主导权和话语权都受到了严重影响。叶聪在《将深潜进行到底》的报告中说到,“从最早的无人潜水器到如今的载人潜水器,从小型到大型,从只有一个、两个到如今的群组,40年来,中国深海装备事业经历了飞跃式的发展历程。在蛟龙号之前,中国的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不超过600米,’蛟龙号’把下潜深度从600米推进到了7062米。每一次下潜深度的突破,都展现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能肩负国家重任,本身就是一种荣誉。”


潜龙三号潜水器


从2002年立项,到2012年创造下潜7062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中国仅用了10年就创造了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中国深海探测能在短时间内跻身国际领先水平,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技术和工业制造能力打下的基础。而站在“蛟龙号”的肩膀上,中国的深海探测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正在研发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未来,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将进一步深潜到万米级深海,可以探测“蛟龙号”尚不能覆盖的余下0.2%面积的海洋。“中国深海装备事业正经历飞跃式的发展,我有幸成为参与者、见证者。”叶聪对媒体说,“对于茫茫大海,人类的探索还远远不够。我的下一个目标是驾驶中国自己的万米级全海深载人深潜器到达海洋最深处,让更多人能够了解海洋、认识海洋。”



扩展阅读

海洋的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最深处可达1万多米,最深的水域分布在较窄的海沟中,其中大部分与太平洋岛弧有关,目前已知最深的是马里亚纳海沟。



马里亚纳海沟(Mariana Trench),又称“马里亚纳群岛海沟”,是所知地球上最深的海沟,该海沟地处北太平洋西部海床,靠近关岛的马里亚纳群岛的东方,该海沟为两个板块辐辏俯冲带,太平洋板块在这里俯冲到菲律宾板块(或细分出的马里亚纳板块)之下。



据测量,其最深处达到约11034米,已经超过珠穆朗玛峰的海拔最高处,也就是说即使把整座珠穆朗玛峰放入马里亚纳海沟内,也难以填平。2012年3月,美国好莱坞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独自乘坐潜艇“深海挑战者”号,探底马里亚纳海沟。


2017年5月23日,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艇向世界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进发,在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的“挑战者深渊”北坡,“蛟龙”号进行了中国大洋38航次第三航段第一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