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
2018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刘永坦、钱七虎
前者是中国“新体制雷达”领域的带头人,后者是建立我国现代防护工程理论体系的人。一个是探索未知的排头兵,另一个是为国铸盾的城防将,有此二人,国之大幸!
今天再给大家介绍一位曾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科学家:孙家栋。
撰文/祝叶华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从戈壁大漠腾空而起,《东方红》乐曲响彻环宇,这一幕成为一代中国人不可磨灭的记忆。
2007年,长征三号甲火箭运载着“嫦娥一号”腾空而起直刺苍穹。长袖善舞的“嫦娥一号”怀揣着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探月梦,仰望着朗朗星空。
从“东方红一号”升空到“嫦娥一号”的探月成功,中国的“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院士扎根航天事业的沃土,参与并见证了中国航天60多年的发展。
汽车系的学子“误入”了航天门
20世纪40年代末,孙家栋从辽宁复县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学习俄语,当时他最大的愿望或许是成为一名土木建筑系的学生,将来可以去修大桥。而恰恰就在这时,哈工大增设了汽车专业。在那个汽车还带着一种神秘色彩的年代里,汽车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远胜于大桥,所以孙家栋“跳进”进入了汽车系。还没来得及去造汽车,新中国就开始组建空军,品学兼优的孙家栋作为当时国家急需的俄语翻译人才,被选送入伍。
1951年,孙家栋和另外29名军人被派往苏联茹科夫斯基工程学院飞机发动机专业学习。7年的学习,孙家栋载誉而归。当时茹柯夫斯基工程学院有一个传统:考试全部获得满分5分的学生,照片会被挂在学校一进门的地方,一学年后如果能继续保持,便把照片往上挪,照片也会加大。毕业时如果能在其上保留一张大照片,便可获得一枚印有斯大林头像的金奖章。几年下来,孙家栋的照片一点点加大,1958年,孙家栋带着金质奖章回到了祖国。
回国以后,孙家栋被安排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以下称五院)工作,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起初,五院的科研工作是仿制苏联”P-2”导弹。1960年,苏联撤走了全部在华专家,孙家栋被提拔为型号总体设计室主任,他参与成功仿制“P-2”导弹、试射国产“东风一号”导弹。1966年10月27日,我国又成功进行了导弹核武器试验。
钱学森点将成就“两弹一星”元勋
1956年,中国将开发火箭技术纳入国家的十二年科学发展规划。钱学森等积极倡议开展人造卫星的研究工作。1967年,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孙家栋的人生转折点也发生在这一年。当时以钱学森、潘厚仁为中心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负责研制。该院制定了“三星规划”,分别为东方红一号、返回式卫星和同步轨道通信卫星,孙家栋就被钱学森点将担任“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技术负责人。
△ 中国探月工程
在当时要资料没资料、要经验没经验、要专家没专家的窘境下,中国要想研制人造卫星,难度非常大。不仅如此,就在孙家栋组织研制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时候,法国也发射了人造卫星,成为第三个能发射卫星的国家,日本也在紧锣密鼓准备着发射。当时国外卫星纷纷上天已成事实,时不待我。
为了保证核心任务的完成,孙家栋说服了一些老专家,去掉了原设计方案中的卫星探测功能。分两步走,先用最短的时间实现卫星上天,在此基础上,再发射有功能的卫星。“上得去、抓得住、听得清、看得见”,寥寥12字,是“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总体技术方案和目标。根据十二字方针和实际情况,孙家栋大胆对原来的卫星方案进行了简化。他大胆启用人才,选定了来自不同单位的18名技术人员,这些人在后来成为中国卫星发展史上著名的“十八勇士”。同时,他又重新制订了“东方红一号”的总体技术方案。在短短的3年时间里,任务顺利完成。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5个能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
△ “东方红一号”成功升空入轨,遨游天际。那一刻,多少中华儿女为之欢呼。
“一战成名”后的孙家栋又先后担任了中国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他还是中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地球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设计师。1999年,孙家栋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最年长的卫星工程总设计师
1970年,中国第一颗卫星成功发射升空预示着中国已经初步具备了进入空间的能力,这是探月工程的必备条件。当时中国发展航天事业,大的方针政策就是要紧密的同国家经济、国家安全服务结合起来。20世纪60~70年代,为了支援国家的科学技术需求,孙家栋等人带头研发了返回式卫星、通讯卫星、气象卫星和遥感卫星。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航天技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慢慢的开始发展起来。
20世纪90年代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航天事业基本可以满足国家的需求了,所以进一步的载人航天计划就被提出来。在经过一轮轮的论证和研讨后,2004年,孙家栋等航天人制定了一个比较切合实际的我国发展深空探测事业的方案,即人一定要一步一步远离地球,飞向更遥远的深空。向中央汇报后,获得了中央的批准,“嫦娥一号”批准立项。
2004年
中国正式启动探月工程,已是75岁高龄的孙家栋再次披挂上阵,挑起工程总设计师的重任。
2007年
10月24日,“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运载着“嫦娥一号”探月卫星腾空而起,冲出地球。绕月探测工程是中国航天领域又一标志性工程,它的实施将为我国航天技术及空间科学的发展建立新的起点。
2010年
10月,嫦娥二号卫星获得世界首幅分辨率为7米的全月图。
2013年
12月,嫦娥三号探测器披挂出征,成功实现月面软着陆,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月面软着陆和月面巡视探测的国家。
2014年
11月,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获得成功,为确保嫦娥五号任务顺利实施和探月工程持续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探、登、驻”是人类探月历程的三步走。
20世纪末,孙家栋等中国航天人以“探”为主攻方向,分“绕、落、回”三步实施,突破无人探测基本技术。每一步之间,前一步是后一步的基础,后一步是前一步的跨越。每次的任务安排,要承前启后,尽可能用好前一次的成果,为后一次任务开展验证。这条技术路线后来被实践证明十分正确。
荣誉等身,但从未忘却初心
航天人喜欢把孙家栋称作“总总师”。探月工程包括火箭、卫星、探测、应用、发射靶场五大系统,每个系统都有技术总工,而他是总工的总工。他和他的团队确定了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原则。7年学飞机、9年造导弹、50年放卫星的孙家栋是中国千万个造星人中的一个,他的传奇人生本身就是一部中国航天史。伴随着我国航天事业60余年的发展历程,他见证了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 孙家栋(中)与航天员翟志刚(右),聂海胜合影(资料照片)
孙家栋主持研制了45颗卫星。此外,他的人生还与中国航天的“多个第一”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作为一名航天科技工作者,孙家栋参加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以及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月球探测工程等多个航天工程的研制工作。他担任我国北斗导航系统第一代和第二代工程总设计师,实现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组网和应用。作为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担任月球探测一期工程的总设计师,树立了我国航天史上新的里程碑。
孙家栋曾获“两弹一星”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并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太空中的中国卫星,有三分之一是在孙家栋的领导下研制的。2018年11月30日,国防科工局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向中国科学院院士、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颁发“风云气象卫星事业终身成就奖”。
△ 风云二号卫星(模拟图)
△ 风云二号H星服务一带一路(示意图)
2009年,在孙家栋80岁生日时,孙家栋的伯乐钱学森曾专门题写了贺信:
孙家栋院士:
您是我当年十分欣赏的一位年轻人,听说您今年都80大寿了,我要向您表示衷心地祝贺!
您是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成长起来的优秀科学家,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见证人。自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首战告捷起,到绕月探测工程的圆满成功,您几十年来为中国航天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我为您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
希望您今后要保重身体,健康生活,做一名百岁航天老人。
谨祝生日快乐!夫人面前代致问候!
钱学森
二○○九年三月三日
在这封信中,钱学森7次提及“您”这个称呼,这是对孙家栋为中国航天事业中做出卓越成就的肯定,钱学森当年的赏识开启了孙家栋60多载的航天事业,一路走来,中国航天离不开孙家栋,当然,孙家栋也离不开中国航天,两者已经融为一体,相辅相成。
图片均源自网络
祝贺
2018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刘永坦、钱七虎
前者是中国“新体制雷达”领域的带头人,后者是建立我国现代防护工程理论体系的人。一个是探索未知的排头兵,另一个是为国铸盾的城防将,有此二人,国之大幸!
今天再给大家介绍一位曾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科学家:孙家栋。
撰文/祝叶华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从戈壁大漠腾空而起,《东方红》乐曲响彻环宇,这一幕成为一代中国人不可磨灭的记忆。
2007年,长征三号甲火箭运载着“嫦娥一号”腾空而起直刺苍穹。长袖善舞的“嫦娥一号”怀揣着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探月梦,仰望着朗朗星空。
从“东方红一号”升空到“嫦娥一号”的探月成功,中国的“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院士扎根航天事业的沃土,参与并见证了中国航天60多年的发展。
汽车系的学子“误入”了航天门
20世纪40年代末,孙家栋从辽宁复县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学习俄语,当时他最大的愿望或许是成为一名土木建筑系的学生,将来可以去修大桥。而恰恰就在这时,哈工大增设了汽车专业。在那个汽车还带着一种神秘色彩的年代里,汽车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远胜于大桥,所以孙家栋“跳进”进入了汽车系。还没来得及去造汽车,新中国就开始组建空军,品学兼优的孙家栋作为当时国家急需的俄语翻译人才,被选送入伍。
1951年,孙家栋和另外29名军人被派往苏联茹科夫斯基工程学院飞机发动机专业学习。7年的学习,孙家栋载誉而归。当时茹柯夫斯基工程学院有一个传统:考试全部获得满分5分的学生,照片会被挂在学校一进门的地方,一学年后如果能继续保持,便把照片往上挪,照片也会加大。毕业时如果能在其上保留一张大照片,便可获得一枚印有斯大林头像的金奖章。几年下来,孙家栋的照片一点点加大,1958年,孙家栋带着金质奖章回到了祖国。
回国以后,孙家栋被安排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以下称五院)工作,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起初,五院的科研工作是仿制苏联”P-2”导弹。1960年,苏联撤走了全部在华专家,孙家栋被提拔为型号总体设计室主任,他参与成功仿制“P-2”导弹、试射国产“东风一号”导弹。1966年10月27日,我国又成功进行了导弹核武器试验。
钱学森点将成就“两弹一星”元勋
1956年,中国将开发火箭技术纳入国家的十二年科学发展规划。钱学森等积极倡议开展人造卫星的研究工作。1967年,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孙家栋的人生转折点也发生在这一年。当时以钱学森、潘厚仁为中心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负责研制。该院制定了“三星规划”,分别为东方红一号、返回式卫星和同步轨道通信卫星,孙家栋就被钱学森点将担任“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技术负责人。
△ 中国探月工程
在当时要资料没资料、要经验没经验、要专家没专家的窘境下,中国要想研制人造卫星,难度非常大。不仅如此,就在孙家栋组织研制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时候,法国也发射了人造卫星,成为第三个能发射卫星的国家,日本也在紧锣密鼓准备着发射。当时国外卫星纷纷上天已成事实,时不待我。
为了保证核心任务的完成,孙家栋说服了一些老专家,去掉了原设计方案中的卫星探测功能。分两步走,先用最短的时间实现卫星上天,在此基础上,再发射有功能的卫星。“上得去、抓得住、听得清、看得见”,寥寥12字,是“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总体技术方案和目标。根据十二字方针和实际情况,孙家栋大胆对原来的卫星方案进行了简化。他大胆启用人才,选定了来自不同单位的18名技术人员,这些人在后来成为中国卫星发展史上著名的“十八勇士”。同时,他又重新制订了“东方红一号”的总体技术方案。在短短的3年时间里,任务顺利完成。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5个能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
△ “东方红一号”成功升空入轨,遨游天际。那一刻,多少中华儿女为之欢呼。
“一战成名”后的孙家栋又先后担任了中国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他还是中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地球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设计师。1999年,孙家栋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最年长的卫星工程总设计师
1970年,中国第一颗卫星成功发射升空预示着中国已经初步具备了进入空间的能力,这是探月工程的必备条件。当时中国发展航天事业,大的方针政策就是要紧密的同国家经济、国家安全服务结合起来。20世纪60~70年代,为了支援国家的科学技术需求,孙家栋等人带头研发了返回式卫星、通讯卫星、气象卫星和遥感卫星。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航天技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慢慢的开始发展起来。
20世纪90年代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航天事业基本可以满足国家的需求了,所以进一步的载人航天计划就被提出来。在经过一轮轮的论证和研讨后,2004年,孙家栋等航天人制定了一个比较切合实际的我国发展深空探测事业的方案,即人一定要一步一步远离地球,飞向更遥远的深空。向中央汇报后,获得了中央的批准,“嫦娥一号”批准立项。
2004年
中国正式启动探月工程,已是75岁高龄的孙家栋再次披挂上阵,挑起工程总设计师的重任。
2007年
10月24日,“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运载着“嫦娥一号”探月卫星腾空而起,冲出地球。绕月探测工程是中国航天领域又一标志性工程,它的实施将为我国航天技术及空间科学的发展建立新的起点。
2010年
10月,嫦娥二号卫星获得世界首幅分辨率为7米的全月图。
2013年
12月,嫦娥三号探测器披挂出征,成功实现月面软着陆,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月面软着陆和月面巡视探测的国家。
2014年
11月,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获得成功,为确保嫦娥五号任务顺利实施和探月工程持续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探、登、驻”是人类探月历程的三步走。
20世纪末,孙家栋等中国航天人以“探”为主攻方向,分“绕、落、回”三步实施,突破无人探测基本技术。每一步之间,前一步是后一步的基础,后一步是前一步的跨越。每次的任务安排,要承前启后,尽可能用好前一次的成果,为后一次任务开展验证。这条技术路线后来被实践证明十分正确。
荣誉等身,但从未忘却初心
航天人喜欢把孙家栋称作“总总师”。探月工程包括火箭、卫星、探测、应用、发射靶场五大系统,每个系统都有技术总工,而他是总工的总工。他和他的团队确定了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原则。7年学飞机、9年造导弹、50年放卫星的孙家栋是中国千万个造星人中的一个,他的传奇人生本身就是一部中国航天史。伴随着我国航天事业60余年的发展历程,他见证了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 孙家栋(中)与航天员翟志刚(右),聂海胜合影(资料照片)
孙家栋主持研制了45颗卫星。此外,他的人生还与中国航天的“多个第一”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作为一名航天科技工作者,孙家栋参加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以及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月球探测工程等多个航天工程的研制工作。他担任我国北斗导航系统第一代和第二代工程总设计师,实现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组网和应用。作为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担任月球探测一期工程的总设计师,树立了我国航天史上新的里程碑。
孙家栋曾获“两弹一星”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并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太空中的中国卫星,有三分之一是在孙家栋的领导下研制的。2018年11月30日,国防科工局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向中国科学院院士、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颁发“风云气象卫星事业终身成就奖”。
△ 风云二号卫星(模拟图)
△ 风云二号H星服务一带一路(示意图)
2009年,在孙家栋80岁生日时,孙家栋的伯乐钱学森曾专门题写了贺信:
孙家栋院士:
您是我当年十分欣赏的一位年轻人,听说您今年都80大寿了,我要向您表示衷心地祝贺!
您是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成长起来的优秀科学家,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见证人。自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首战告捷起,到绕月探测工程的圆满成功,您几十年来为中国航天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共和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我为您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
希望您今后要保重身体,健康生活,做一名百岁航天老人。
谨祝生日快乐!夫人面前代致问候!
钱学森
二○○九年三月三日
在这封信中,钱学森7次提及“您”这个称呼,这是对孙家栋为中国航天事业中做出卓越成就的肯定,钱学森当年的赏识开启了孙家栋60多载的航天事业,一路走来,中国航天离不开孙家栋,当然,孙家栋也离不开中国航天,两者已经融为一体,相辅相成。
图片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