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食物在现在的电视剧、小说中都在玩“穿越”,那么在不同朝代古人的餐桌上,究竟应该有哪些食物呢?
下面我们就来乘坐科技日报的时光机器,穿越历史长河,走进古人的厨房看一看吧。
现在作物种类丰富,除了常常出现在我们餐桌上的食物,各种稀奇古怪的食品也让人应接不暇。可以说,没有吃不到,只有想不到的。这种丰富程度也常常延伸到古装影视剧中。电视剧中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场面,不管剧中人物身处唐宋元明清哪个朝代,主角们都统统面对满桌满盘的各色菜肴,看的观众口水直流,不禁感叹,古人的伙食还真不错。但事实上统一六国、呼风唤雨的秦始皇却连一顿番茄炒蛋都吃不到。
主食篇
米饭原始社会就有 面食东汉才出现
中国野生稻被驯化成为栽培稻由来已久。中国目前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水稻遗存有多处,经碳14等测定,其中,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中的水稻遗存已有1万年以上历史,浙江浦江上山遗址中的水稻遗存已有9000年以上历史,而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的稻谷遗存数量惊人,更加丰富,距今已有7000年的历史。
显然,与水稻的驯化和栽培同步,大米食用的历史非常悠久,又由于不仅可以蒸、煮做成米饭、米粥,还可以酿酒、制粉、做成各类糕点,日渐成为中国特别是南方地区日常饮食中的主角之一。
水稻是土生土长的,但是另一大主食作物小麦却是“外来户”。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何红中副教授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远在夏代之前,小麦才通过“欧亚大草原”或“前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而且在小麦刚出现的时候人们还不能吃上馒头、面条,因为面食的出现与小麦生产、加工工艺发展有关。
转磨最迟至东汉晚期逐渐在黄河流域普及,筛粉工具的出现及其与转磨的配合使用,也使东汉时期的面粉加工技术有了明显进步。因此东汉时期已经有了中国麦粉面条的雏形,当时统称为饼,因面条要在“汤”中煮熟,所以又叫汤饼。东汉刘熙《释名·释饮食》中有索饼;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有“水引饼”,是一种一尺一断,薄如“韭叶”的水煮食品。到了宋元之际,饮食市场上的面条品种达10种之多,有插肉面、盐煎面、桐皮熟烩面等,甚至还出现了最早的“挂面”。及至明清,面条的品种更为繁多、五花八门,出现了抻面、拉面、刀削面、五香面、八珍面、担担面、伊府面、炸酱面、热干面……是现代众多面条的基础。
除了面条之外,东汉人民也能吃上馒头,因为这个时候发酵技术已经普遍运用于面食制作当中。何红中表示,最初的馒头虽然外形也是光滑呈半球形隆起且由发酵面团制作,但与今天的馒头不同的是,它可能是有馅的。大概在明清时期,才出现了实心馒头,成为今天北方主食馒头的直接来源。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杜新豪指出,面食的普及丰富了食物的品种,改变了北方地区的饮食结构,主食种类开始丰富起来,并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面食文化。
菜肴篇
西汉能吃韭菜炒蛋 尖椒土豆明清传入
现在我们吃到的菜品主要以炒菜为主,而中国烹饪中炒的技术也是历史悠久,可能萌芽于殷商时期,但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不过春秋战国时代炒法应该已出现,何红中说,此时我国已具备“炒”的物质条件:薄的铜锅、动物油脂,以及能将肉类切成细丝、薄片的刀。杜新豪指出,至少宋代,炒菜方法已经非常成熟。
如果爱吃“韭菜炒鸡蛋”,那么就你有口福了,因为韭菜是我国土生土长的蔬菜,在西汉的时候就可以吃到,因为西汉《盐铁论》中已经出现了这道菜。我国史前时期已经开始种植油菜、葫芦和甜瓜。此外萝卜、冬瓜、丝瓜、笋、葱、姜等也都原产中国。
但是如果你爱吃西红柿炒鸡蛋、炝炒土豆丝、辣子鸡丁等这些家常菜,那你可能就要等到明清甚至民国时期才能吃到了。因为西红柿、土豆和辣椒都是地地道道的“舶来品”。此外,大蒜、黄瓜、菠菜、胡萝卜、南瓜、紫甘蓝、花菜等也来自域外。
杜新豪介绍,西红柿、土豆、辣椒都是美洲作物,基本都是明清时期通过海运从东南沿海传入我国。它们的传入丰富了我国蔬菜的种类,但作用却不甚相同。土豆的传入主要是在某些地区起到了补充主粮的作用,养活了更多的人口;番茄初期主要作为观赏作物,清末民国才进入菜园作为蔬菜,而大规模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后;辣椒的传入则对中国饮食起到了颠覆性的作用,使得西南一些地区形成了无辣不欢的饮食文化。
想分辨一种蔬菜在我国出现的大致时间,从它的名字上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比如“胡”字系:胡瓜、胡桃、胡豆、胡椒、胡萝卜等大多为两汉两晋时期由西北陆路引入;“番”字系:番茄、番薯、番椒、番石榴、番木瓜多为南宋至元明时期由“番舶”带入;“洋”字系:洋葱、洋白菜(卷心菜)等,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引入。
水果篇
先秦培植桃李杏 明清流行“洋水果”
吃饱了饭,再吃一些水果就更完美了,虽然我国古代的蔬菜稍微匮乏了点,但水果可一点不少。何红中说,我们平时常见的水果中只有椰子、香蕉、菠萝、榴莲、葡萄、石榴、草莓等由域外引进而来,其他的大多数都是我国本土所产。
从史料来看,先秦时期已开始人工培育、栽植果树。在《经诗》《山海经》等古籍中,桃、李、梨、枣、梅等中国传统的果树都已出现在当时的果园里。在浙江、江苏、上海、云南、山西、湖北等地,都曾出土过古代桃核,从殷商到秦汉时期都有,可见中国人食桃的历史多么悠久。
秦汉时期,水果的消费量大增。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蜀、汉、江陵千树橘;淮北、常山已南,河济之间千树萩……”这说明枣、栗、橘、梨已在当时广泛栽植。
先秦时期,外来的水果也逐渐进入中原地区,比如葡萄。在现代植物学分类中,葡萄有欧亚种、东亚种与美洲种三大种群。我国境内多见东亚种葡萄即野葡萄。但我们日常熟知并食用和栽培的葡萄,大都是源自欧亚西部的欧亚种。何红中指出,根据目前的考古、文献资料与研究判断,葡萄传入的时间为商周时期,进入中原的时间大概在战国时代。
虽然古人很早就能吃到葡萄,但要想在夏天吃上西瓜还要等到唐朝以后,西瓜的原产地在非洲干旱沙漠地带,经埃及传到小亚细亚地区,再经波斯向东传入印度;向北经阿富汗,越帕米尔高原,沿丝绸之路传入西域、回纥,杜新豪说,西瓜种到中国内地时间在953年(五代十国后周广顺三年)以前。两宋期间(960年-1279年),西瓜又自北向南传遍了中国。
明清时期,人们可选择的果品更加丰富,“洋水果”逐渐流行。菠萝、番木瓜、番荔枝等都是这一时期传入的,其中尤以菠萝引种最成功。
菠萝(别名凤梨、王梨、黄梨),原产于南美巴西、阿根廷及巴拉圭一带干燥的热带山地,为印第安人所驯化。在1605年由葡萄牙人带入澳门,然后经广东传入福建和台湾,广东《东莞县志》(1639年)和林谦光《台湾纪略》(1687年)有“黄梨”之记载;又于18世纪末传到广西、19世纪初传到云南。
很多食物在现在的电视剧、小说中都在玩“穿越”,那么在不同朝代古人的餐桌上,究竟应该有哪些食物呢?
下面我们就来乘坐科技日报的时光机器,穿越历史长河,走进古人的厨房看一看吧。
现在作物种类丰富,除了常常出现在我们餐桌上的食物,各种稀奇古怪的食品也让人应接不暇。可以说,没有吃不到,只有想不到的。这种丰富程度也常常延伸到古装影视剧中。电视剧中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场面,不管剧中人物身处唐宋元明清哪个朝代,主角们都统统面对满桌满盘的各色菜肴,看的观众口水直流,不禁感叹,古人的伙食还真不错。但事实上统一六国、呼风唤雨的秦始皇却连一顿番茄炒蛋都吃不到。
主食篇
米饭原始社会就有 面食东汉才出现
中国野生稻被驯化成为栽培稻由来已久。中国目前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水稻遗存有多处,经碳14等测定,其中,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中的水稻遗存已有1万年以上历史,浙江浦江上山遗址中的水稻遗存已有9000年以上历史,而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的稻谷遗存数量惊人,更加丰富,距今已有7000年的历史。
显然,与水稻的驯化和栽培同步,大米食用的历史非常悠久,又由于不仅可以蒸、煮做成米饭、米粥,还可以酿酒、制粉、做成各类糕点,日渐成为中国特别是南方地区日常饮食中的主角之一。
水稻是土生土长的,但是另一大主食作物小麦却是“外来户”。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何红中副教授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远在夏代之前,小麦才通过“欧亚大草原”或“前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而且在小麦刚出现的时候人们还不能吃上馒头、面条,因为面食的出现与小麦生产、加工工艺发展有关。
转磨最迟至东汉晚期逐渐在黄河流域普及,筛粉工具的出现及其与转磨的配合使用,也使东汉时期的面粉加工技术有了明显进步。因此东汉时期已经有了中国麦粉面条的雏形,当时统称为饼,因面条要在“汤”中煮熟,所以又叫汤饼。东汉刘熙《释名·释饮食》中有索饼;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有“水引饼”,是一种一尺一断,薄如“韭叶”的水煮食品。到了宋元之际,饮食市场上的面条品种达10种之多,有插肉面、盐煎面、桐皮熟烩面等,甚至还出现了最早的“挂面”。及至明清,面条的品种更为繁多、五花八门,出现了抻面、拉面、刀削面、五香面、八珍面、担担面、伊府面、炸酱面、热干面……是现代众多面条的基础。
除了面条之外,东汉人民也能吃上馒头,因为这个时候发酵技术已经普遍运用于面食制作当中。何红中表示,最初的馒头虽然外形也是光滑呈半球形隆起且由发酵面团制作,但与今天的馒头不同的是,它可能是有馅的。大概在明清时期,才出现了实心馒头,成为今天北方主食馒头的直接来源。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杜新豪指出,面食的普及丰富了食物的品种,改变了北方地区的饮食结构,主食种类开始丰富起来,并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面食文化。
菜肴篇
西汉能吃韭菜炒蛋 尖椒土豆明清传入
现在我们吃到的菜品主要以炒菜为主,而中国烹饪中炒的技术也是历史悠久,可能萌芽于殷商时期,但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不过春秋战国时代炒法应该已出现,何红中说,此时我国已具备“炒”的物质条件:薄的铜锅、动物油脂,以及能将肉类切成细丝、薄片的刀。杜新豪指出,至少宋代,炒菜方法已经非常成熟。
如果爱吃“韭菜炒鸡蛋”,那么就你有口福了,因为韭菜是我国土生土长的蔬菜,在西汉的时候就可以吃到,因为西汉《盐铁论》中已经出现了这道菜。我国史前时期已经开始种植油菜、葫芦和甜瓜。此外萝卜、冬瓜、丝瓜、笋、葱、姜等也都原产中国。
但是如果你爱吃西红柿炒鸡蛋、炝炒土豆丝、辣子鸡丁等这些家常菜,那你可能就要等到明清甚至民国时期才能吃到了。因为西红柿、土豆和辣椒都是地地道道的“舶来品”。此外,大蒜、黄瓜、菠菜、胡萝卜、南瓜、紫甘蓝、花菜等也来自域外。
杜新豪介绍,西红柿、土豆、辣椒都是美洲作物,基本都是明清时期通过海运从东南沿海传入我国。它们的传入丰富了我国蔬菜的种类,但作用却不甚相同。土豆的传入主要是在某些地区起到了补充主粮的作用,养活了更多的人口;番茄初期主要作为观赏作物,清末民国才进入菜园作为蔬菜,而大规模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后;辣椒的传入则对中国饮食起到了颠覆性的作用,使得西南一些地区形成了无辣不欢的饮食文化。
想分辨一种蔬菜在我国出现的大致时间,从它的名字上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比如“胡”字系:胡瓜、胡桃、胡豆、胡椒、胡萝卜等大多为两汉两晋时期由西北陆路引入;“番”字系:番茄、番薯、番椒、番石榴、番木瓜多为南宋至元明时期由“番舶”带入;“洋”字系:洋葱、洋白菜(卷心菜)等,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引入。
水果篇
先秦培植桃李杏 明清流行“洋水果”
吃饱了饭,再吃一些水果就更完美了,虽然我国古代的蔬菜稍微匮乏了点,但水果可一点不少。何红中说,我们平时常见的水果中只有椰子、香蕉、菠萝、榴莲、葡萄、石榴、草莓等由域外引进而来,其他的大多数都是我国本土所产。
从史料来看,先秦时期已开始人工培育、栽植果树。在《经诗》《山海经》等古籍中,桃、李、梨、枣、梅等中国传统的果树都已出现在当时的果园里。在浙江、江苏、上海、云南、山西、湖北等地,都曾出土过古代桃核,从殷商到秦汉时期都有,可见中国人食桃的历史多么悠久。
秦汉时期,水果的消费量大增。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蜀、汉、江陵千树橘;淮北、常山已南,河济之间千树萩……”这说明枣、栗、橘、梨已在当时广泛栽植。
先秦时期,外来的水果也逐渐进入中原地区,比如葡萄。在现代植物学分类中,葡萄有欧亚种、东亚种与美洲种三大种群。我国境内多见东亚种葡萄即野葡萄。但我们日常熟知并食用和栽培的葡萄,大都是源自欧亚西部的欧亚种。何红中指出,根据目前的考古、文献资料与研究判断,葡萄传入的时间为商周时期,进入中原的时间大概在战国时代。
虽然古人很早就能吃到葡萄,但要想在夏天吃上西瓜还要等到唐朝以后,西瓜的原产地在非洲干旱沙漠地带,经埃及传到小亚细亚地区,再经波斯向东传入印度;向北经阿富汗,越帕米尔高原,沿丝绸之路传入西域、回纥,杜新豪说,西瓜种到中国内地时间在953年(五代十国后周广顺三年)以前。两宋期间(960年-1279年),西瓜又自北向南传遍了中国。
明清时期,人们可选择的果品更加丰富,“洋水果”逐渐流行。菠萝、番木瓜、番荔枝等都是这一时期传入的,其中尤以菠萝引种最成功。
菠萝(别名凤梨、王梨、黄梨),原产于南美巴西、阿根廷及巴拉圭一带干燥的热带山地,为印第安人所驯化。在1605年由葡萄牙人带入澳门,然后经广东传入福建和台湾,广东《东莞县志》(1639年)和林谦光《台湾纪略》(1687年)有“黄梨”之记载;又于18世纪末传到广西、19世纪初传到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