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科技工作者”的最美记忆
来源:科普中国 时间:2019.12.25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抢占先机、迎难而上,肩负起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历史重任,近日,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在北京向全社会公开发布2019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


姬秋梅、杨海燕、陶文铨、陈孝平、黄才发、陈云霁、邢继、梁建英、徐恭义、祁兴磊等10人,都是来自科研生产一线的科技工作者优秀典型。他们中有的矢志不移自主创新,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有的扎根脱贫攻坚和科学普及一线,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有的严谨治学甘为人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他们是中国科技工作者的优秀代表,他们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己任,用责任、毅力与担当,书写着一个又一个创新奉献的故事,他们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真谛,有力弘扬了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展现了中国科技工作者的良好精神风貌。今天,让我们共同聆听他们的故事。


陈孝平:我愿尽自己微薄之力救助更多病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孝平从事外科临床、教学和研究工作40余年,已施行和指导施行各种肝胆胰手术2万多例,含肝癌手术1万多例,这在全世界都是少有的。在几代肝脏外科前辈工作基础上,陈孝平在肝癌外科治疗和肝移植方面做出了系统的创新性成果:提出新的肝癌分类方法;首个提出大肝癌可安全切除的理论;创建了三项控制肝切除出血技术和一项肝移植术。这些理论和技术的普及应用,效果显著,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肝脏外科领域的发展。



陈孝平:有一件事,我印象深刻。我刚毕业那两年,有次在医院坐诊时,收治了一名20多岁的女孩。这个女孩尚未结婚,腹部却不明原因地一天天变大,闲言碎语随之而来,她甚至想通过自杀来证明清白。我检查后,感觉她肚子里可能长了一个肿块,就让她住了院,后来主刀给她做了手术。病治好了,猜测也不攻自破了。女孩和她母亲都要下跪表达感激之情被我拦住了,但这件事对于当年的我来说,触动非常大,我深深感到,正确诊断并且对症治疗确实可以救人一命,在我的从医生涯中,这件事也一直激励着我不断前进。


我也曾在农村做过赤脚医生,深知条件落后地区医疗资源的匮乏。现在,我有了自己的团队,每年我们都会到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进行义诊。我也成立了“湖北陈孝平科技发展基金会”,用基金会的资金帮助贫困落后地区的癌症病人治疗,希望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救助更多病人。


黄才发:扎根教育基层一线,做山里孩子通往科学殿堂的桥梁


黄才发是江西省寻乌中学科技中心主任、高级教师。他长期扎根基层一线开展科普宣传。



黄才发:在农村,科普场馆、科技馆少,孩子们接触科技、获取科学知识的机会和渠道很少。例如我们县,有些村去农村中学科技馆看展品大概需要2小时,去市里科技馆则要5、6小时。有次开展“送科技进校园”活动时,一个约十岁的男孩对阿尔法机器人很感兴趣,我简单教他操作后,“左右转”“直行”“俯卧撑”等动作他很快就学会了。也许是他看到了软件内有创建更多动作的提示,下课后他马上问我“能否让机器人先直行走出教室,然后到同学面前跳一段‘小苹果’舞蹈?”我当时愣住了,作为一名经常和阿尔法机器人打交道的人,我没有想过创新动作,而这个十岁的孩子第一次接触就提出了这么好的建议,我想这也许就是从事科学传播的科技工作者的最大价值,激发孩子们学科学的兴趣,引发思考,提高他们创新、实践能力。当这个十岁的男孩看到机器人按他的设计完成一整套动作,在同学面前跳起“小苹果”舞蹈时,他的眼睛闪闪发光,充满满足。在我以后的工作中,我时常会想起他当时的眼神,从这以后我也更加坚信:我就是这座桥梁,山里孩子通往科学殿堂的桥梁!


梁建英:要带着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去工作


梁建英长期从事轨道交通装备研发,是中国高铁装备行业唯一的女总工程师。



梁建英:我从小生活在铁路边,大学读的是上海铁道学院,1995年,我毕业成为一名设计师,开始了和中国铁路事业的不解之缘。如今,高铁这个词大家已经耳熟能详,“复兴号”“和谐号”动车组列车在祖国的大江南北来回穿梭,也成为中国高端装备制造的“金名片”。


高速动车组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每列动车组上的零部件就达50万多个,几万张图纸需要设计,需要分析的试验电子数据记录就达数百兆,每出一个设计方案都是一场硬仗。在研发CRH380A高速动车组时,我几乎每天“早八晚九”,没有精力照顾年幼的女儿。每天下班回到家,女儿已经睡下,早上赶往设计室时,女儿还没有起床。我记得有一次,当时正处在研发最紧要关头,忽然接到女儿电话,女儿说她没有什么事情,只想妈妈陪她吃顿饭。那时我才发觉,这点小小的请求都不能满足她,也很难和她解释清楚“妈妈为什么不能回来”。一天晚上,我们一家人都在看电视,突然女儿指着电视上飞驰而过的动车组列车高喊“妈妈,你的车!”那时,我的心中既充满自豪感和成就感,也有着对女儿和家庭的愧疚,但我无悔,因为我们从事的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同时,我也用我的工作向她展示,我们的智慧与毅力不输旁人。我想我们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做好本职工作,将自己的才干淋漓尽致地挥洒出来。


徐恭义:用“阿甘”精神建造每一座大桥


美国国际桥梁大会授予的约翰·罗布林终身成就奖、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授予的国际杰出成就奖都被他收入囊中。他是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中国中铁特级专家、全国工程设计大师徐恭义,也是我国现代悬索桥技术的主要开创者和行业领军人,我们熟知的澳门西湾大桥、杨泗港长江大桥和青山长江大桥等著名工程都是他作为总设计师主持设计的。



徐恭义:在一些大桥的设计之初,客户往往要提出要求,“就是想建造一个具有标志性特征、有独特造型、吸引人眼球的大桥,所以才慕名而来找你们设计……”我非常理解这些想法,但站在一个专业设计人员的角度,不得不说,我们应该遵循的设计原则是安全、实用、经济、环保、耐久、美观。以安全为前提、功能为根本、经济为指标、美观为考量,这样的大桥才是我们心中最完美的。虽然美观排在后面,但满足了前面几个需求,这样的大桥怎么会不美呢?


《阿甘正传》这部电影我看了很多遍,影片主人公阿甘,虽然自身有缺陷,但他做每件事都付出百倍努力。阿甘的精神时刻激励着我,我想,如果大家做每件事都能付出阿甘一半的努力,那取得的成果一定会比他更多。我坚信,一个人如果肯在一个行业领域努力坚持十万个小时或者十年以上,那他必定会成为顶级的高手或专家。


祁兴磊:一头病牛的死亡,给我38年干好工作的动力


祁兴磊是河南省泌阳县夏南牛研究推广中心研究员、中国农技协牛业分会副会长,他带领科研人员历时近三十年,潜心钻研,主持育成了中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肉牛品种“夏南牛”,填补了中国肉牛品种空白。他是如何走上这条与牛打交道的科研道路的呢?



祁兴磊:1980年8月的一天,一位邻居大叔牵着一头瘦弱的病牛来到我家,进门就说:“俺已经给这头牛找了三位兽医了,他们都没有办法治好,这头牛是俺家最主要的家当,干活也全靠它,你是学畜牧兽医的大学生,一定能帮俺治好这牛的病。”由于我当时刚上大学一年级,只学了点基础知识,还没有学习专业技术,面对他的恳求和信任,我无奈地对他说:“大叔,我不会看病,真没有医治这头病牛的本事。”大叔很失望地走了。后来,我听说他的牛死了,他的家人围着牛哭了很长时间。这件事让我一直很痛心,有一种负罪感,我常常想:“要是自己当时有能力把牛的病治好,这个家庭就不会有如此巨大的损失;要是他的牛健壮,就不会生病了……”从此以后,我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学精养牛知识和给牛看病的本领,为乡亲们致富服务。



相关推荐

新时代科技教育工作者风采丨王勇:做一棵看守月亮的树

令数学众神钦佩的数学家,她提出的定理成为20世纪物理学的基石

“两弹一星”元勋的小时候:任新民

您当前所在位置:科普文化重庆云 >

“最美科技工作者”的最美记忆

来源:科普中国 时间:2019.12.25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抢占先机、迎难而上,肩负起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历史重任,近日,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在北京向全社会公开发布2019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


姬秋梅、杨海燕、陶文铨、陈孝平、黄才发、陈云霁、邢继、梁建英、徐恭义、祁兴磊等10人,都是来自科研生产一线的科技工作者优秀典型。他们中有的矢志不移自主创新,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有的扎根脱贫攻坚和科学普及一线,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有的严谨治学甘为人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他们是中国科技工作者的优秀代表,他们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己任,用责任、毅力与担当,书写着一个又一个创新奉献的故事,他们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真谛,有力弘扬了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展现了中国科技工作者的良好精神风貌。今天,让我们共同聆听他们的故事。


陈孝平:我愿尽自己微薄之力救助更多病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孝平从事外科临床、教学和研究工作40余年,已施行和指导施行各种肝胆胰手术2万多例,含肝癌手术1万多例,这在全世界都是少有的。在几代肝脏外科前辈工作基础上,陈孝平在肝癌外科治疗和肝移植方面做出了系统的创新性成果:提出新的肝癌分类方法;首个提出大肝癌可安全切除的理论;创建了三项控制肝切除出血技术和一项肝移植术。这些理论和技术的普及应用,效果显著,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肝脏外科领域的发展。



陈孝平:有一件事,我印象深刻。我刚毕业那两年,有次在医院坐诊时,收治了一名20多岁的女孩。这个女孩尚未结婚,腹部却不明原因地一天天变大,闲言碎语随之而来,她甚至想通过自杀来证明清白。我检查后,感觉她肚子里可能长了一个肿块,就让她住了院,后来主刀给她做了手术。病治好了,猜测也不攻自破了。女孩和她母亲都要下跪表达感激之情被我拦住了,但这件事对于当年的我来说,触动非常大,我深深感到,正确诊断并且对症治疗确实可以救人一命,在我的从医生涯中,这件事也一直激励着我不断前进。


我也曾在农村做过赤脚医生,深知条件落后地区医疗资源的匮乏。现在,我有了自己的团队,每年我们都会到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进行义诊。我也成立了“湖北陈孝平科技发展基金会”,用基金会的资金帮助贫困落后地区的癌症病人治疗,希望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救助更多病人。


黄才发:扎根教育基层一线,做山里孩子通往科学殿堂的桥梁


黄才发是江西省寻乌中学科技中心主任、高级教师。他长期扎根基层一线开展科普宣传。



黄才发:在农村,科普场馆、科技馆少,孩子们接触科技、获取科学知识的机会和渠道很少。例如我们县,有些村去农村中学科技馆看展品大概需要2小时,去市里科技馆则要5、6小时。有次开展“送科技进校园”活动时,一个约十岁的男孩对阿尔法机器人很感兴趣,我简单教他操作后,“左右转”“直行”“俯卧撑”等动作他很快就学会了。也许是他看到了软件内有创建更多动作的提示,下课后他马上问我“能否让机器人先直行走出教室,然后到同学面前跳一段‘小苹果’舞蹈?”我当时愣住了,作为一名经常和阿尔法机器人打交道的人,我没有想过创新动作,而这个十岁的孩子第一次接触就提出了这么好的建议,我想这也许就是从事科学传播的科技工作者的最大价值,激发孩子们学科学的兴趣,引发思考,提高他们创新、实践能力。当这个十岁的男孩看到机器人按他的设计完成一整套动作,在同学面前跳起“小苹果”舞蹈时,他的眼睛闪闪发光,充满满足。在我以后的工作中,我时常会想起他当时的眼神,从这以后我也更加坚信:我就是这座桥梁,山里孩子通往科学殿堂的桥梁!


梁建英:要带着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去工作


梁建英长期从事轨道交通装备研发,是中国高铁装备行业唯一的女总工程师。



梁建英:我从小生活在铁路边,大学读的是上海铁道学院,1995年,我毕业成为一名设计师,开始了和中国铁路事业的不解之缘。如今,高铁这个词大家已经耳熟能详,“复兴号”“和谐号”动车组列车在祖国的大江南北来回穿梭,也成为中国高端装备制造的“金名片”。


高速动车组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每列动车组上的零部件就达50万多个,几万张图纸需要设计,需要分析的试验电子数据记录就达数百兆,每出一个设计方案都是一场硬仗。在研发CRH380A高速动车组时,我几乎每天“早八晚九”,没有精力照顾年幼的女儿。每天下班回到家,女儿已经睡下,早上赶往设计室时,女儿还没有起床。我记得有一次,当时正处在研发最紧要关头,忽然接到女儿电话,女儿说她没有什么事情,只想妈妈陪她吃顿饭。那时我才发觉,这点小小的请求都不能满足她,也很难和她解释清楚“妈妈为什么不能回来”。一天晚上,我们一家人都在看电视,突然女儿指着电视上飞驰而过的动车组列车高喊“妈妈,你的车!”那时,我的心中既充满自豪感和成就感,也有着对女儿和家庭的愧疚,但我无悔,因为我们从事的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同时,我也用我的工作向她展示,我们的智慧与毅力不输旁人。我想我们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做好本职工作,将自己的才干淋漓尽致地挥洒出来。


徐恭义:用“阿甘”精神建造每一座大桥


美国国际桥梁大会授予的约翰·罗布林终身成就奖、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授予的国际杰出成就奖都被他收入囊中。他是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中国中铁特级专家、全国工程设计大师徐恭义,也是我国现代悬索桥技术的主要开创者和行业领军人,我们熟知的澳门西湾大桥、杨泗港长江大桥和青山长江大桥等著名工程都是他作为总设计师主持设计的。



徐恭义:在一些大桥的设计之初,客户往往要提出要求,“就是想建造一个具有标志性特征、有独特造型、吸引人眼球的大桥,所以才慕名而来找你们设计……”我非常理解这些想法,但站在一个专业设计人员的角度,不得不说,我们应该遵循的设计原则是安全、实用、经济、环保、耐久、美观。以安全为前提、功能为根本、经济为指标、美观为考量,这样的大桥才是我们心中最完美的。虽然美观排在后面,但满足了前面几个需求,这样的大桥怎么会不美呢?


《阿甘正传》这部电影我看了很多遍,影片主人公阿甘,虽然自身有缺陷,但他做每件事都付出百倍努力。阿甘的精神时刻激励着我,我想,如果大家做每件事都能付出阿甘一半的努力,那取得的成果一定会比他更多。我坚信,一个人如果肯在一个行业领域努力坚持十万个小时或者十年以上,那他必定会成为顶级的高手或专家。


祁兴磊:一头病牛的死亡,给我38年干好工作的动力


祁兴磊是河南省泌阳县夏南牛研究推广中心研究员、中国农技协牛业分会副会长,他带领科研人员历时近三十年,潜心钻研,主持育成了中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肉牛品种“夏南牛”,填补了中国肉牛品种空白。他是如何走上这条与牛打交道的科研道路的呢?



祁兴磊:1980年8月的一天,一位邻居大叔牵着一头瘦弱的病牛来到我家,进门就说:“俺已经给这头牛找了三位兽医了,他们都没有办法治好,这头牛是俺家最主要的家当,干活也全靠它,你是学畜牧兽医的大学生,一定能帮俺治好这牛的病。”由于我当时刚上大学一年级,只学了点基础知识,还没有学习专业技术,面对他的恳求和信任,我无奈地对他说:“大叔,我不会看病,真没有医治这头病牛的本事。”大叔很失望地走了。后来,我听说他的牛死了,他的家人围着牛哭了很长时间。这件事让我一直很痛心,有一种负罪感,我常常想:“要是自己当时有能力把牛的病治好,这个家庭就不会有如此巨大的损失;要是他的牛健壮,就不会生病了……”从此以后,我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学精养牛知识和给牛看病的本领,为乡亲们致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