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仅是广西,在西南很多地方,服饰的底色通常是蓝色。因为在古代技术条件下,蓝色容易染,而且原料也多,主要是板蓝、菘蓝和蓼蓝。
板蓝(Baphicacanthus cusia)是爵床科板蓝属植物,且该属植物仅此一种。小名“马蓝”其实更为常用。板蓝曾经在中国南方地区以及缅甸、泰国、印度等地广泛种植。不过现如今,国内的种植区域已经退缩到西南的零星地域了。
板蓝的模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卵圆形的叶子,不甚高大的植株,混在山野之中根本就挑不出来。倒是它们的花朵有些特色——有点像拉长的挂钟,在挂钟的边缘有5个裂片。不过虽然是多年生植物,板蓝一生只开一次花,而且基本上在开花之前,它们已经被收割了,所以我们很少看见它们的花朵。
实际上,最早出现于医药典籍中的只有“蓝”这一个字而已,而这个“蓝”指的就是菘蓝。《说文解字》中的描述是:“蓝,染青草也。”当时的菘蓝,主要是衣服的染料。至于名字逐渐演变成“菘蓝”,则很可能是为了区别其他的蓝色染料植物,例如上面提到的板蓝。而加的这个“菘”字,则是为了描述它的特征。
菘是古语中对白菜类蔬菜的统称,油白菜、大白菜都在“菘”的范围之内。菘蓝与油白菜极其相似——从叶片,到花朵的细节。不过,菘蓝与油白菜还是有明显的区别——油菜结出的是长角果,种子可以多达数十粒,而菘蓝结出的则是短角果,种子只有寥寥数枚。因为菘蓝比较适合在北方种植,所以也被称为“北板蓝根”。
除了上面说的南北双雄,蓼蓝(Polygonum tinctorium)也是一种提供板蓝根的植物,只不过蓼蓝的栽培数量远低于板蓝和菘蓝,所以出场的机会并不多。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它们的叶柄上方包裹着一层白色薄膜,这是蓼科植物的特征:膜质托叶鞘。至于蓼蓝的花朵,有点像扎成了一束“狗尾草”的小花。不过跟狗尾草不同的是,每朵小花都有5片花瓣。
不过有趣的是,在这三种“蓝”中,目前产量和用量最大的植物是菘蓝。也就是说,我们吃到的“板蓝根”很有可能不是板蓝的根,而是菘蓝的。而且,最早入药的并不是“板蓝的根”,而是菘蓝的果实和种子,然后是这三种植物的茎叶,最终是因为染料的不足,才用根作为替代。逐渐的,这三种植物的茎叶和根有了不同的名字:前者叫做大青叶,后者便是板蓝根。大青叶通常会被磨碎成粉末状或者制成团块以便使用——“青黛”。
还得感谢合成染料的进步,我们今天的服饰才变得如此丰富多彩。生活总会越来越好!
不仅仅是广西,在西南很多地方,服饰的底色通常是蓝色。因为在古代技术条件下,蓝色容易染,而且原料也多,主要是板蓝、菘蓝和蓼蓝。
板蓝(Baphicacanthus cusia)是爵床科板蓝属植物,且该属植物仅此一种。小名“马蓝”其实更为常用。板蓝曾经在中国南方地区以及缅甸、泰国、印度等地广泛种植。不过现如今,国内的种植区域已经退缩到西南的零星地域了。
板蓝的模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卵圆形的叶子,不甚高大的植株,混在山野之中根本就挑不出来。倒是它们的花朵有些特色——有点像拉长的挂钟,在挂钟的边缘有5个裂片。不过虽然是多年生植物,板蓝一生只开一次花,而且基本上在开花之前,它们已经被收割了,所以我们很少看见它们的花朵。
实际上,最早出现于医药典籍中的只有“蓝”这一个字而已,而这个“蓝”指的就是菘蓝。《说文解字》中的描述是:“蓝,染青草也。”当时的菘蓝,主要是衣服的染料。至于名字逐渐演变成“菘蓝”,则很可能是为了区别其他的蓝色染料植物,例如上面提到的板蓝。而加的这个“菘”字,则是为了描述它的特征。
菘是古语中对白菜类蔬菜的统称,油白菜、大白菜都在“菘”的范围之内。菘蓝与油白菜极其相似——从叶片,到花朵的细节。不过,菘蓝与油白菜还是有明显的区别——油菜结出的是长角果,种子可以多达数十粒,而菘蓝结出的则是短角果,种子只有寥寥数枚。因为菘蓝比较适合在北方种植,所以也被称为“北板蓝根”。
除了上面说的南北双雄,蓼蓝(Polygonum tinctorium)也是一种提供板蓝根的植物,只不过蓼蓝的栽培数量远低于板蓝和菘蓝,所以出场的机会并不多。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它们的叶柄上方包裹着一层白色薄膜,这是蓼科植物的特征:膜质托叶鞘。至于蓼蓝的花朵,有点像扎成了一束“狗尾草”的小花。不过跟狗尾草不同的是,每朵小花都有5片花瓣。
不过有趣的是,在这三种“蓝”中,目前产量和用量最大的植物是菘蓝。也就是说,我们吃到的“板蓝根”很有可能不是板蓝的根,而是菘蓝的。而且,最早入药的并不是“板蓝的根”,而是菘蓝的果实和种子,然后是这三种植物的茎叶,最终是因为染料的不足,才用根作为替代。逐渐的,这三种植物的茎叶和根有了不同的名字:前者叫做大青叶,后者便是板蓝根。大青叶通常会被磨碎成粉末状或者制成团块以便使用——“青黛”。
还得感谢合成染料的进步,我们今天的服饰才变得如此丰富多彩。生活总会越来越好!